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黎才琛
我有幸收看CACA前沿播第12期节目,主题为“非高危人群开展肺癌筛查的重要性”,对中国抗癌协会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深表感谢。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建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JAMA”发表的突破性研究为全球肺癌筛查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让我获益良多。
“广州爱肺计划”始于2015年广州针对低保人群的肺癌早筛项目,后在市政府支持下推广为越秀区社区万人低剂量CT筛查,共招募11708名居民,共检出肺癌200例(1.7%),其中82.5%为0-Ⅰ期(可治愈)。另外,仅16.1%的参与者被归为NCCN标准下的高危肺癌人群,仅覆盖19.0%肺癌诊断(漏诊81.0%);中国专家共识下分别为41.9%和56.0%(漏诊44.0%)。研究结论指出,纳入非高危人群进行普查首次显示了这一策略在中国的价值,可发现更多早期可治愈肺癌。
同时,建议后续研究识别需治疗的肺癌特征,并开发针对传统高危之外人群的筛查前富集标志物,为筛查策略优化提供了方向。在何建行/梁文华教授带领下,该团队已研发PulmoSeek™Plus等多模态模型,融合血液cfDNA甲基化标志物与CT影像特征,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表现优异,相关成果发表于JCI,柳叶刀等期刊;2023年专家共识亦推荐其作为早期肺癌诊断辅助工具。未来还可利用无创生物标志物如血浆ctDNA深度测序进行风险分层,对待筛查人群进行预筛选,提高早期肺癌的筛查效率。
“爱肺计划”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探索非高危人群肺癌筛查策略,标志着我国肺癌早筛走向国际前沿,也提示我们应调整传统高危筛查标准,将更多非吸烟、无家族史者纳入筛查范围,以拓宽覆盖面、提高早期检出率。这与“防-筛-诊-治-康”理念相符:扩大筛查实现广泛预防,普查发现早期病例促进及时诊治,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其次,研究结果可为肺癌筛查指南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本期CACA前沿播的访谈,我深刻意识到对非高危人群肺癌筛查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填补了我国普筛研究的空白,为优化筛查流程提供了思路。未来可开展随访研究,验证普筛对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影响;深入分析不同病理亚型特征,细化筛查人群与频次;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智能化筛查平台也值得期待。探索新技术、新策略将推动我国肺癌防治策略升级,更多跨学科研究将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