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黎才琛
在2025年5月20日晚,中国抗癌协会前沿播报第12期以震撼的1055万观看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医学研究的创新力量。这场聚焦肺癌筛查的学术盛会,不仅呈现了钟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团队深耕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更折射出中国医学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变,在整合医学理念下开启的肿瘤防治新纪元。
一、破局:从高危筛查到全民普筛的认知跃迁
传统肺癌筛查困局在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突破性研究中得到破解。通过对1.1万例包括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普筛研究,团队揭示了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的独特规律:在NCCN指南界定的非高危人群中,肺癌检出率达1.6%,其中约90%为可手术的早期肺癌。这组颠覆性数据揭示了西方筛查标准中国化的缺陷,暴露出基于吸烟史等高危因素筛查的策略误区。当70%的肺癌患者游离于传统筛查体系之外时,中国学者用数据重构了筛查逻辑——将筛查视野扩展到全民普筛,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公共卫生理念的革命。
这种认知跃迁的背后,是医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广医一院团队创新性构建的“AI影像+ctDNA甲基化+无管手术”三位一体“筛-诊-治”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学观察到分子功能检测的跨越。特别是自主研发的液体活检技术,将筛查特异性提升至90%以上,破解了假阳性难题。这种多模态交叉验证的思维,打破了传统筛查的线性逻辑,彰显出整合医学的智慧光芒。
二、重构:医学研究创新的中国方案
在技术突破的表象之下,这场学术盛宴更展示了中国医学研究的系统创新。从1994年珠海筛查试点到2024年“肺健康计划”,三十年的持续深耕构建起覆盖29省市、90万人群的超级队列。这种长周期、大体量的研究布局,既体现了战略定力,更展现出制度优势——在国家实验室统筹下,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形成协同网络,使医学研究真正融入公共卫生体系。
研究团队展现的学术自信令人振奋。当国际同行还在纠结于高危人群筛查时,中国学者已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无管化微创手术将康复周期压缩至24小时,元宇宙定位技术实现亚厘米级精准切除,这些创新不仅提升疗效,更重塑诊疗流程。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这种“防筛诊治康”的整合思维,正在改写全球肿瘤防治的规则体系。
三、启示: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智慧
这场学术风暴带来的启示远超技术层面。当美国NCCN指南执笔人惊叹中国指南“全链条、重证据”的特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医学研究话语权的转移。中国学者用156个国家推广的CACA指南证明:基于本土证据的医学标准同样具有全球生命力。这种文化自信,正是破除西方在医学话语权的关键。
研究团队展现的全球视野同样值得称道。在建立筛查中国标准的同时,前瞻性布局液体活检国际多中心研究,这种“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双轮驱动,为全球肺癌防治提供新范式。当德国胸外科专家主动来华学习无管手术时,中国医学创新已然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引力场。
站在人类健康共同体的高度回望,这场学术盛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见证了基于高危因素的肺癌筛查走向“普筛”跨越,更预示着医学研究从碎片化攻关向系统集成的转型。当1055万观众共同聆听中国学者的创新故事时,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整合医学的旗帜下,中国正以原创研究重塑全球肺癌筛查格局,为人类抗击肿瘤书写新的篇章。这种破局与引领的力量,正是中国医学献给世界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