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防治办 吴秀娟
作为渝北区人民医院肿瘤防治办一员,观看了2025年5月20日开展的“CACA前沿播(第12期)”学术会议,我对当下肺癌筛查策略的局限方面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有了更透彻的把握,本次会议邀请了樊代明、钟南山、于金明、郑树森等多位院士的权威专家群体,一道点评一项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梁文华教授团队引领,面向非高危人群开展的肺癌筛查研究,这场讨论不仅呈现出肺癌防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从多学科范畴启发我对现有的健康管理策略重新去审视。
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至关重大,我国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之际已属中晚期,5年生存概率只有5.3%,这说明现有的筛查策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会议里最能引起关注的研究成果是:哪怕按照现行NCCN指南以及中国共识筛选得到的“高危人群”,依旧有81%和44%的肺癌病例会被漏掉,这一结果肯定对传统以吸烟史、家族史等为主要标准的筛查体系提出了挑战。
研究团队凭借“爱肺计划”,对广州四个社区的11708名居民进行低剂量CT(LDCT)的筛查工作,非高危人群里也存在相当比例的肺癌病患,且大部分患者是早期肺腺癌,此发现的价值十分显著:它提醒我们不能只根据是否吸烟、是否存在家族史来判断一个人是否需做筛查,像环境污染、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可能也在肺癌发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筛查体系要更聚焦多维度风险评估和个体化精准鉴定。
基于这个基础,专家们倡导尽快开发针对“非高危人群”的筛查标志物,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s)作为跟肺癌早期发生密切关联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引来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聚焦,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传统风险因素对CACs检测没有影响,体现较高的敏感特性和特异性。把这类新技术引入,大概会成为破解“非高危人群”筛查难题的要点。
专家又提醒我们要警觉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的风险,虽说LDCT的敏感性挺高,然而其假阳性发生的概率偏高,一旦筛查结果引起不必要的活检甚至手术,还增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无谓浪费,搭建合理的筛查流程与诊断标尺,既让筛查具备普及性,还需兼顾科学性跟经济性,是未来工作需聚焦的方向。
从公共卫生这一角度看,该研究具有普遍的政策意义,它为扩大肺癌筛查对象的范畴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保障,有望带动国家在肺癌筛查政策上实施改革,它也强调医疗资源应向基层、社区倾斜,创建常态化、智能化的早筛系统架构,尤其是在大城市以外的大量人群中做推广。
本次“CACA前沿播”会议不只是一场学术切磋的盛宴,更是一番针对生命健康、精准医疗以及公共政策的深度思考,它让我切实认识到,面对肺癌这个沉重的现实局面,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实现进步,更需要让思维方式转变、筛查理念更新以及多学科协同合作起来。身为一名留意医学前沿的学习者,我仍会继续高度关注此领域的发展,并期望这项研究成果能真正变为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妙招”,守护无数家庭的安稳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