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防治办 龚锐
2025年5月20日,在观看了“CACA前沿播(第12期)”学术会议会,我内心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在聆听樊代明、钟南山、于金明、郑树森等多位院士对当下肺癌筛查策略的局限方面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的讲解后,让我们对肺癌的筛查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理解。当钟南山院士说出"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时,这句话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我国医疗体系转型的方向。观看本期CACA前沿播肺癌筛查专题后,我深刻认识到:将筛查范围扩展到非高危人群,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癌症防治领域的关键落子。
在20%-30%肺结节检出率与1.7%肺癌转化率的数据对比,暴露出传统高危筛查模式的局限性。樊代明院士提出的"关注低危人群"主张,本质上是对疾病预防时空维度的双重拓展:在时间上将干预节点前移至亚临床阶段,在空间上将防护网络覆盖至全民范围。这种转变与钟南山院士强调的"以健康为中心"理念形成共振—当我们的医疗体系开始系统性地关注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就意味着真正从"疾病医学"迈向了"健康医学"。何建行教授展示的三步筛查技术体系令人振奋:LDCT初筛结合ctDNA甲基化检测,再辅以蛋白和脂肪酸组学研究,形成生物标志物"三保险"。93%的敏感性与91%特异性,标志着我国肺癌早筛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无插管手术技术的应用,使早期肺癌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这种"微创中的微创"技术,从根本上消除了公众对癌症筛查"查出即开刀"的恐惧心理。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更是全民参与筛查意愿的质变。多位参会专家共同描绘的肺癌防治蓝图(防-筛-诊-治-康),呈现出清晰的战略升级路径:从单点突破(高危筛查)到全面布防(全民筛查),从被动应战(晚期治疗)到主动出击(早期干预),从经验判断(风险因素评估)到精准打击(多组学检测)。
作为一名从事肿瘤防筛的工作人员,在观看了本期CACA前沿播后,我对肺癌筛查建立了新的认知:定期筛查不是"没病找病",而是对生命质量的主动投资;肺结节随访不是制造焦虑,而是给予科学观察的窗口期。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本期节目展示的肺癌筛查体系堪称预防医学的典范样本。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医疗进步,不仅是治愈疾病的技艺精进,更是让健康管理成为全民生活方式的社会工程。当筛查技术、临床理念和公共卫生政策形成合力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不再是口号,而将成为每个中国人触手可及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