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舒雅 | JAMA:非高危人群开展肺癌筛查的重要性——CACA前沿播第12期观后感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杜舒雅

  近期,我认真观看并学习了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12期,深感受益匪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肿瘤整合防治的科研工作者,我深感肺癌早筛技术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凝聚着科研人员与临床一线的无数努力。尤其是会议中提到的“非高危人群筛查”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不再只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医学观念的转型与政策思维的革新。本期内容不仅系统总结了JAMA最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也深刻反映了我国在肺癌防控领域的策略革新和技术跃升。

  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普及。在短短五年间,我国LDCT设备的覆盖率提升了47%,筛查成本下降至2010年的三分之一,这种“技术普惠”的趋势打破了肺癌筛查局限于高危人群的传统模式,为“泛人群筛查”提供了现实基础。“爱肺计划”作为国家级示范项目,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在2017至2022年间,项目精准筛查1315例低保人群,检出肺癌17例,其中76.5%为Ⅰ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筛查工作的组织化、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早期发现率的关键保障。

  此外,项目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成果斐然。他们构建了“分子影像联合诊断体系”,通过ctDNA甲基化深度测序筛选出100维特征向量模型,使得早期肺癌的诊断敏感度高达92.3%,特异性达88.7%。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筛查精准性,更彰显了我国在肿瘤早筛核心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关于肺癌筛查的经济效益分析也令我深感震撼,这种“预防性医疗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为国家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了量化决策依据,也证明了“花小钱防大病”的战略效益。

  从CACA倡导的"防-筛-诊-治-康"全链条视角审视,项目创新性地引入快速康复外科(ERAS)技术,使早期肺癌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至4.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2%。这种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我国肺癌五年生存率较十年前提升15.8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范式转换。总的来说,《CACA前沿播》第12期不仅带来了肺癌防控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为我们描绘了精准医学与公共政策融合下的未来蓝图。这场知识盛宴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视野,更增强了我参与和推动肿瘤防控事业的信心与责任感。我相信,随着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的持续深化,中国肺癌防控的明天必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