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华 | 《SHR A1811在早期及局部晚期的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之学习感想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乳腺外科 丁锦华

  近期,观看了CACA前沿播第11期,《Annals of Oncology》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和李俊杰教授牵头开展的II期FASCINATE-N平台研究、有关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第三代HER2靶向ADC在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无论是研究设计、研究结果,还是ADC药物的未来前景等诸多方面,这项研究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首先是新颖的研究设计。作为一项平台研究,采用贝叶斯的理论体系,对各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评估。研究中设置了标准的对照治疗组,即“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的四药联合,这一方案在既往研究中报道的pCR在55-60%。该项研究不仅评估了SHR A1811单药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而且进一步探讨了SHR A1811基础上联合吡咯替尼的治疗效果。因为,既往的新辅助治疗研究发现,在传统的曲妥珠单抗治疗基础上,无论是联合拉帕替尼、奈那替尼,还是联合吡咯替尼,都取得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及临床意义的治疗获益。因此,这样的平台研究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入组的样本量,而且可以探索新的治疗组合(ADC+小分子TKI)的临床疗效。

  其次是鼓舞人心的研究结果。研究组SHR-A1811单药的pCR率为63.2%,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组的pCR率为62.5%,对照组PCbHP组的pCR率为64.4%,各组间的pCR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含ADC方案的pCR率与传统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的方案相当。在精准治疗的时代背景下,ADC单药就能取得跟传统四药联合相似的疗效,后续的精准治疗可采用“ADC骨架+靶向药物”的治疗策略。

  但是,小分子TKI药物吡咯替尼在既往的研究中显示了额外的pCR获益,为什么在ADC的基础上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呢?这需要在未来开展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探寻潜在的分子标记物来预测不同方案的疗效。我们也惊喜地获悉,邵老师团队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40%左右的HER2阳性患者对SHR-A1811和HP双靶均敏感,20%的患者仅对SHR-A1811敏感而HP联合治疗不敏感,20%的患者仅对HP联合治疗敏感而SHR-A1811不敏感,还有20%左右的患者对SHR-A1811和HP联合治疗均不敏感。在未来,对那些仅对HP联合治疗敏感的人群,可以采取HP联合治疗;对那些仅对SHR-A1811敏感的人群,可以采取SHR-A1811为基础的治疗;对两种治疗均不敏感的人群,进一步探索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案。当然,在未来,以“ADC药物为骨架、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策略肯定会取得进一步成功。最后,由衷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