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航 | 星光淬火处,万物生光辉——第11期CACA前沿播观后随想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李心航

  初夜的直播间里,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屏幕前徐徐展开时,我仿佛看见了一束光——那是中国医学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探索之光,也是整合医学思想在全球化浪潮中破茧成蝶的希望之光。  

  一、破局:当中国方案叩响世界之门  

  FASCINATE-N研究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崭新维度。这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IF:56.7)的研究,以第三代HER2靶向ADC药物SHR-A1811为核心,挑战了传统四药联合方案。63.2%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与传统方案近乎持平的数据,背后是科研团队对"精准减负"的大胆尝试。  

  研究最令人振奋的,不仅是疗效的突破,更是对治疗范式的重构。在传统观念中,"多药联合"常被视为疗效的保障,但SHR-A1811单药展现的潜力,如同在密林中劈开一条新径——它证明了通过优化药物设计、提升靶向效率,或可实现"以简驭繁"。这种思维,与CACA指南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不是盲目叠加治疗手段,而是追求精准与人性化的平衡。  

  二、立格:CACA指南背后的文明自觉  

  樊代明院士提及的CACA指南,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的"经变图"——既有佛教经典的庄严,又融入了中原山水的灵秀。这份凝聚1.3万名专家智慧的指南,恰似现代医学的"本土化经变":它既吸纳全球前沿成果,又深耕中国人群的基因谱系、疾病特征。  

  由于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种族构成、基因背景、疾病谱系的差异,NCCN和ESMO的指南往往很难纳入来自中国的高水平研究。同样,中国人群的治疗方案也不能盲目迷信外国“权威”,更需要来自中国本土的高水平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这不仅是基因差异的表象,更是医学研究需要"在地性"的本质。CACA指南的价值,正在于将这种"在地性"转化为系统性认知——从胃癌手术的精细化分层,到乳腺癌康复期的中西医整合干预,每一步都烙印着中国医学人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  

  三、融通:整合医学的东方智慧  

  "治疗肿瘤,不仅要看病灶,更要看病灶何以成为病灶。"这句在CCHIO会议现场引发共鸣的话,道出了整合医学的精髓。当西方医学仍在专科化的迷宫中徘徊时,CACA提出的"全程管理"理念,恰似中医"天人相应"的现代演绎。  

  在FASCINATE-N研究中,团队对HR阳性与阴性亚组的精细化分析,对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动态监控,无不体现这种系统性思维。而CACA指南中"心理-生理-社会"三维支持体系的构建,不再满足于肿瘤的生物学征服,而是试图修复疾病撕裂的生命网络。这种将现代靶向治疗与康复锻炼、中医调养等传统智慧交融的实践,或许正是中国医学对"人类健康共同体"的独特应答。  

  四、燎原:从本土证据到全球话语权  

  当国际媒体盛赞CACA指南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技术文件的成功,更是一种文明叙事的突围。今天,樊院士宣布将建立"高水平研究入CACA指南"的专门评估委员会,恰似在学术高地上树起中国坐标。从SHR-A1811的自主创新,到指南制定中的数万例本土数据积累,中国医学正在完成从"跟跑者"到"规则共建者"的转身。  

  这让我想起丝绸之路上曾经流动的文明对话。今天的"CACA前沿播",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医学丝路"?当中国肿瘤学界权威大咖们在直播间碰撞思想时,我们正在编织一张覆盖东西方的知识网络——既有中国智慧的独特经纬,又能与其他文明体系共鸣共振。  

  结语:致那黑夜中的鸣响与光芒  

  直播结束时,我想起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心终身行医。"今天的中国医学人,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这种初心:他们用指南构建标准,用研究突破边界,用整合思维重塑医学的人文温度。  

  这场"CACA前沿播",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一曲献给医学初心的交响诗。当实验室的显微镜与临床的听诊器共鸣,当论文数据与患者笑容交织,我们终将明白:医学的终极之光,不在征服疾病的豪言中,而在对每个生命的温柔凝视里。  

  此刻,窗外星河低垂,而屏幕上的科学星光,正照亮人类抗击肿瘤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