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陆航
在CACA指南进校园创新发展大会科普大赛的时光里,我收获的远不止荣誉,更有知识与情感的奇妙融合。作为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组胚》《病理学》《免疫学》这些基础医学课程是我知识宝库的基石,而赵敏老师的帮助则如温暖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选择以《CAR-T与骨髓瘤的暗宙交锋》为创作主题,源于赵敏老师父亲与骨髓瘤顽强抗争的真实故事。从选题伊始,赵敏老师就给予我全力支持。
在创作初期,我面临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懂内容的挑战。创作过程困难重重,如何将BCMA靶点、细胞因子风暴等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成为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赵敏老师在创作的艰难时刻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即便她整日在教学楼、父亲病榻和家之间忙碌奔波,也还是始终抽出时间帮我打磨作品。她用父亲化疗时的坚强、CAR-T治疗后的真实经历,为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温度。未曾谋面的彭利晖医生,则通过赵敏老师传递专业见解,为作品质量注入关键力量。
过往积累的课程知识,就像及时雨,悄然为我指引方向,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
《免疫学》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免疫系统的奇妙运作。其中T细胞的功能让我印象深刻,而CAR-T细胞,本质上就是经过特殊改造的T细胞。它就像一位被赋予超能力的战士,普通T细胞在识别抗原时需要层层传递信息,反应相对迟缓,而CAR-T细胞通过人工设计的嵌合抗原受体,拥有了“透视眼”,能精准定位骨髓瘤细胞,直接发动攻击。这个知识点给了我灵感,在创作时,我把CAR-T细胞比作英勇无畏且目标明确的特种兵,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理解它在抗癌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原本晦涩的免疫细胞作用机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病理学》课堂上对骨髓瘤病理特征的深入剖析,让我清楚地认识到骨髓瘤细胞的“狰狞面目”。它们在骨髓中疯狂增殖,如同疯狂生长的野草,侵占正常细胞的生存空间,破坏骨髓微环境的和谐。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在描述骨髓瘤危害时更加得心应手,能够用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疾病的可怕。
《组胚》课程让我对人体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了如指掌。这一知识储备帮助我在创作中描绘CAR-T治疗后的美好愿景。我仿佛能“看”到治疗后骨髓内的奇妙变化:那些曾经被骨髓瘤细胞压制的造血干细胞,在CAR-T细胞的帮助下,逐渐恢复活力,开始有条不紊地制造各类血细胞。这就像经历寒冬后的大地,万物复苏,重新焕发生机。
整合不仅是临床治疗的策略,更是科普创作的灵魂。当我们把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等知识,与文学的感染力、艺术的表现力相融合,那些在课本上孤立的病理现象,便化作了照亮患者心灵的星河。
与我并肩作战的伙伴们,在无数个以泡面为食、以咖啡为伴的深夜里,我们将细胞战场的惊心动魄,雕琢成35页承载生命希望的微观史诗。那些为一个比喻争执不下的时刻,那些反复推敲PPT动画的晨昏,此刻回望,皆是记忆中最珍贵的星芒。而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修改,都仿佛在为赵敏老师父亲的康复之路增添一份力量,我们多么希望,这份作品能成为他与病魔斗争的另一件“武器”,助力他早日冲破疾病的阴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日夜坚守与不懈打磨终得回响——这份饱含心意的作品一举斩获一等奖,让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照亮生命的璀璨勋章。
在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新闻发布会的璀璨舞台上,我与樊代明院士及五湖四海的杏林翘楚相逢。当聚光灯倾泻而下,我怀着崇敬与忐忑,踏上荣耀的颁奖台。范先群院士亲手递来的这份殊荣,似星辰坠入掌心,温热而明亮。我望向观众席中赵敏老师欣慰的笑容,突然想起她说起父亲时眼中闪烁的光。如今,她的父亲正在接受CAR-T疗法的治疗,而我们的作品也将化作千万份科普手册,飞向校园的每个角落。正如作品终章所问:“当预防性CAR-T狙击克隆萌芽,这场战争能否从终局逆转至开端?”我深知,今日的荣耀不是终点,而是让前沿医疗科技普惠众生的新起点。那一刻,所有蛰伏的努力都化作清晰的航标,在医学的浩瀚星河中,我终于触摸到了熠熠生辉的方向。
这份成长的惊喜任在延续。半月前,云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普论坛的云端课堂里,田艳涛老师的讲解如潺潺清泉,淌过屏幕浸润我的求知之心。未曾想时光翩跹,半月后他携着线下讲学的春风而来。当他执笔在其著作《胃,你好吗?》的扉页留下墨痕,文字仿佛都被赋予了温度;快门按下的刹那,与这位肿瘤学界泰斗并肩的身影,定格成岁月里最珍贵的剪影。这份跨越虚实的奇妙缘分,恰似暗夜星辰,照亮我对医学探索的漫漫征途,亦让我满心皆是欢喜与荣幸。
在知识与生命交汇的渡口回望,CACA指南进校园创新发展大会科普大赛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扇让临床医学生窥见医学全貌的窗。作为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这里,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免疫学》课本上的免疫机制如何化作科普作品里跳动的文字,见证《病理学》切片中肿瘤细胞的奥秘以故事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面对肿瘤防治的长期性,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理念,强调从“以药为中心”转向“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并呼吁医学界探索生命科学中的“抗癌密码”。感恩中国抗癌协会搭建的宝贵平台,让我们青年科普创作者得以汇聚各方力量,践行整合医学理念。如田艳涛老师给我的签名留言——“科普路上不停歇!”我会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指引下,为肿瘤防治科普贡献更多力量,助力更多人远离肿瘤阴霾,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