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雄 | “整合医学”理念下患者科普实践与全程管理模式探索

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业委会员 段雄

  肿瘤防治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持久战,而患者科普作为连接医学技术与公众健康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整合医学理念,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全流程管理,为肿瘤科普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战略视角。

  一、需求驱动的科普内容整合体系

  整合医学强调"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要求科普内容构建实现三个维度融合:在认知层面,建立"预防-诊疗-康复"知识图谱,将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与生活方式干预、早期筛查技术、规范治疗原则等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在价值层面,强化人文关怀,将心理调适、社会支持等内容纳入科普范畴,帮助患者构建积极治疗信念。

  二、全周期管理的科普实施框架

  预防阶段:构建"风险评估-早期干预-健康追踪"闭环。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如针对高危人群设计"饮食-运动-监测"三位一体科普计划。

  诊疗阶段:实施"治疗窗口期"精准科普。建立临床路径与科普路径联动机制,在关键治疗节点(如术前谈话、化疗方案制定时)同步启动科普教育,重点讲解治疗原理、预期疗效、可能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康复阶段:创新"医院-社区-家庭"延续管理模式。制定标准化康复指南,涵盖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等内容,鼓励康复者分享经验,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三、多维协同的科普创新机制

  学科协同机制:建立临床专家、公共卫生学者、传媒工作者的跨界合作团队,制定科普内容审核标准,确保医学准确性、传播适宜性、受众接受性的有机统一。开发模块化科普素材库,包含图文、视频、互动程序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传播渠道需求。

  技术赋能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患者教育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智能问答,利用机器学习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优化科普内容推送策略。

  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将科普教育纳入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科普效果评价指标,如患者健康素养达标率、治疗依从性、生存质量改善度等。完善医务人员科普能力培训制度,将科普绩效纳入职称晋升考核体系。

  整合医学理念下的肿瘤科普教育,本质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生态系统。通过全程个案管理模式实现知识传递与行为改变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个体健康素养,更推动肿瘤防治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根本转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