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胸腔深处,有一个部位容易被大家忽视,却可能潜藏着“危机”——纵隔。上海的姜先生两年多前体检发现纵隔有个小疙瘩,因无症状没在意,前段时间复诊却确诊为纵隔肿瘤,原本黄豆大小的肿块已长到鸡蛋大小,让人猝不及防。围绕纵隔肿瘤,本次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陈椿教授为我们带来专业解读。
警惕胸腔里的“神秘炸弹”
纵隔是一个解剖部位,简单来说,它位于胸骨跟心脏之间。按常见分法,可分为上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以心脏跟双侧的肺作为界限。胸外科医生接触的除肺与食管之外的肿瘤中,最常见的就是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包含良性和恶性疾病。像囊肿性病变、先天性畸胎瘤病变等属于良性;而胸腺瘤、生殖源性肿瘤、淋巴瘤等则是恶性肿瘤。
胸闷气短 当心纵隔肿瘤“悄然生长”
纵隔肿瘤不一定都有症状,很多是在体检普及后被发现的。但当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压迫周围器官;若为恶性,还可能侵犯周围组织;或者肿瘤带有内分泌功能,就会引发症状。
比如,较大的肿瘤压迫心脏、血管、神经,可能导致声音嘶哑、胸闷气短、血液循环不良。恶性肿瘤侵犯重要脏器,可能造成脊髓损伤、瘫痪 ,出现脑转移、肝转移等严重威胁生命的症状。
胸部CT明确诊断
胸部CT是确诊纵隔肿瘤的标准化检查,能把纵隔看得较为清楚。此外,核磁共振也是鉴别纵隔肿瘤的好帮手。彩超、B超等进一步检查,对评判纵隔肿瘤的存在、大小、良恶性都有帮助。一般发现纵隔肿瘤后,建议加做核磁共振做对照检查。
微创解决“胸腔杀手”
以前做纵隔肿瘤手术,常需劈开胸骨,创伤极大。但随着胸腔镜技术发展,如今大部分纵隔肿瘤手术可通过微创完成,很多基层医院和有条件的胸外科都能开展。此外,机器人手术更是对胸腔镜手术的进一步扩展,让治疗手段更多样,能针对不同纵隔肿瘤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纵隔肿瘤看似神秘可怕,但了解这些知识,就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定期体检,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健康。
公益支持:翰森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