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王昱
作为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我有幸学习此次胃癌整合治疗统览下药物治疗研讨会。此次研讨不仅让我学习到胃癌治疗的最新的临床药物进展,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胃癌治疗的现状与挑战,启发了我对未来肿瘤学发展的思考。“整合医学”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对现代医学本质的哲学叩问——当人类执着于用显微镜切割生命,是否遗忘了用望远镜凝视整体?这种反思让我在医学的研究中,不断叩击着医学的边界与灵魂的共鸣。
一、胃癌治疗的碎片化困境:从“分科之弊”到“整合之需”
“肿瘤不是单因素、单病因,它是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论断刺破了现代医学的傲慢:我们习惯用基因突变解释癌症,用靶向药物攻击病灶,却将患者简化为“携带病变的躯壳”。这种“碎片化信仰”背后,是科学主义对生命复杂性的肢解。这种碎片化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尤为凸显: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虽各自取得进展,但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长期处于“单兵突进”状态。例如,分子靶向药物(如靶向Claudin18.2药物)虽在部分患者中取得疗效,但其适应证局限、耐药性问题频发,且缺乏与手术、放疗等手段的系统性协同。这种“头痛医头”的治疗模式,与樊院士强调的“整合医学”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二、全程管理:从“治病”到“治人”的升华
胃癌的“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要求药物治疗与患者生命质量动态平衡。以术后辅助治疗为例,传统方案依赖临床分期制定疗程,却忽视了患者营养状态、心理应激等个体差异。肿瘤治疗如同修剪一棵病树,若只砍伐枯枝(靶向杀伤癌细胞),却忽略根系滋养(微环境修复),终将导致整棵树的衰亡。柏冬丽教授分享的《肿瘤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护理管理分享》,她提到护理整合的终极目标是“让数据有温度”,通过患者教育与家庭参与,构建治疗-康复闭环。让我意识到肿瘤不仅要防要治,同时要注重患者的健康护理。陈喆教授作的《整合医疗统览下的肿瘤药学服务》报告中提出肿瘤药学服务需突破传统“药品调配”角色,向“全程药学监护”升级,也反映出药学整合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来实现治疗效益最大化,晚期胃癌患者常因化疗副作用、经济压力而陷入身心困境,药物治疗的“精准”若缺乏对患者心理、社会支持的关怀,便失去了医学的温度。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整合医学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人文关怀的回归。靶-态-人”的核心逻辑链,不仅仅追求通过精准靶向(靶)破解疾病本质,更是以动态调控(态)平衡生命系统,以人文关怀(人)守护患者尊严。中医“扶正祛邪”的理念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结合,恰是对“自然力”(樊院士提出的七大自然力之一)的尊重——通过激发人体自愈潜能,实现“活得长,更要活得好”的目标。
三、从"降维打击"到"升维整合":从对抗走向共生
胃癌治疗的未来,正经历一场从“对抗”到“共生”的哲学革命。过去,我们手持治疗药物如握利剑,试图斩尽癌魔;而今,整合医学教会我们,真正的治愈,是与生命系统的脆弱和解,在动态平衡中共生。樊院士提到传统药物治疗中“无限杀灭肿瘤细胞”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抗思维”的延续,药物如同除草剂,虽能暂时清除优势细胞群,却迫使残存的另一细胞亚群通过进化压力加速增殖,形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恶性循环。如此看来,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不仅无法根治肿瘤,反而可能导致人的整体性失衡。胃癌的综合治疗中,除了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外,融入了中医药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器官保护等多种方式。中医药治疗可以扶正祛邪,增强患者免疫力,减轻化疗、放疗的副作用;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心理干预则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
肿瘤防治既要有“登天”向上突破的勇气,又要“立地”立足实践,指导临床实践。我们需要以樊院士提到的“提高认识”以系统思维破除认知局限。“坚定信念”以整合医学实践将“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全周期理念,将医学从“疾病对抗”升华为“生命关怀”。最终“努力实践”以合纵连横之势推动医学范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