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妇科肿瘤专场——聚焦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共筑健康防线

2025年4月16日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CUCS)、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中国抗癌日(妇科肿瘤专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科普宣教活动,以线上直播的形式火热开展。本次活动汇聚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通过科普讲座、专家问答等环节,为广大民众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健康盛宴。

活动伊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继红教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南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的曲芃芃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陈晓军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刘继红教授指出,本次活动是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系列科普活动之一,积极响应了卫健委号召,旨在通过线上直播这一便捷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如何认识、预防子宫内膜癌,以及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曲芃芃教授介绍,这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专委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的首场线上活动,后续还有多场线上线下活动将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希望借此普及肿瘤防治知识。陈晓军教授结合今年“体重管理年”的主题,提到许多子宫内膜癌患者深受肥胖困扰,进而引出了接下来的科普讲座。


科普讲座环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卜乐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子宫内膜癌合并肥胖患者体重管理”的精彩分享。卜乐教授首先展示了一系列流行病学数据和国内外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超重及肥胖人群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及子宫内膜癌风险与体重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不仅和代谢综合征尤其是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而且肥胖型子宫内膜癌还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随后,卜乐教授深入剖析了肥胖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内在机制,让观众对疾病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讲解不同减重方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时,卜乐教授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证据,详细介绍了生活方式干预、传统药物治疗、减重手术、新型减重药物等多种减重方式。通过结合发表文献和本院患者队列,对比了不同方式干预后的减重效果以及对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降低作用。此外,卜乐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妇产科+减重医生MDT诊疗模式,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管理肥胖方面的重要性。最后,她分享了上海十院子宫内膜癌合并肥胖患者减重治疗的实际案例,让观众看到了科学减重治疗的成效。


科普讲座结束后,进入了备受关注的患者答疑环节。答疑专家有卜乐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曹冬焱教授、陈晓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冯炜炜教授、刘继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李清丽教授、曲芃芃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冬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王莉教授。九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齐聚直播间,为患者答疑解惑。问题涵盖了子宫内膜癌防治的各个方面。


有患者询问如何识别子宫内膜癌,专家解释道,异常子宫出血是常见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绝经后阴道出血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对于预防肿瘤的方式,专家们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取;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在讨论高危因素时,专家表示除了肥胖,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高血压、糖尿病、初潮过早、绝经延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体检。还有患者就自身个案情况进行询问,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手术后辅助治疗和复发后治疗等,专家们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出了专业、详细的治疗建议。


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广大民众在家中就能获取权威、实用的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科普知识。专家们的精彩讲解和耐心答疑,为民众和患者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未来,相信此类科普活动将持续开展,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