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毅 | CACA前沿播(第8期)Nature: 新佐剂助力个体化肿瘤疫苗观后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莫小毅

  2025年4月14日,我很荣幸在线参与了由中国抗癌协会领衔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八期“Nature: 新佐剂助力个体化肿瘤疫苗”线上论坛。本次盛会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刘万里教授以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王存玉院士、吴玉章院士,匡铭教授,王红霞教授等齐聚云端,共同聚焦王骥研究团队于2025年3月27日发表在《Nature》上的重磅研究成果。这场高屋建瓴的学术研讨,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肿瘤个体化疫苗的理论创新价值,也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从科学层面看,该研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精准识别并突破了抗原递呈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传统肿瘤疫苗CD8+ T细胞应答率仅为0.1-1%的根本原因,可能的原因在于抗原从细胞质向内质网的转运效率低下。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内质网靶向递送策略,通过STING激动剂与抗原的精准偶联,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形成"微反应器",使CD8+ T细胞应答水平提升达10倍之多。这种从基础机制出发的研究思路,体现了"生物学问题需要生物学方法解决"的科学理念。

  在临床转化方面,SABER技术展现出多重优势。研究数据显示,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其诱导CD8+ 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能较临床主流佐剂提升5倍以上。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技术对低亲和力表位同样有效,这为克服肿瘤异质性提供了新思路。多位专家指出,SABER技术在肝癌等难治性肿瘤中具有特殊价值,其与PD-1抗体的潜在协同效应尤为值得期待。安全性方面,优化的LNP递送系统有效控制了STING通路过度激活的风险,为临床研究扫清了重要障碍。

  该研究的创新意义还体现在研究范式的转变上。传统疫苗研发多聚焦于抗原筛选或递送系统优化,而SABER技术则开创性地将目光投向抗原递呈的细胞内过程。这种"由内而外"的研究思路,打破了既往技术路线的局限。正如吴玉章院士所言,CD8+T细胞犹如免疫系统的"坦克部队",而SABER技术则找到了激活这支精锐力量的关键开关。这种对免疫应答本质的深刻理解,将为未来疫苗研发提供重要启示。

  当然,从实验室到临床仍面临诸多挑战。STING通路的长期激活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个体化疫苗的生产成本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王存玉院士建议在自发瘤模型中验证疗效,这一观点极具前瞻性。此外,如何将SABER技术与现有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其潜在的跨界应用价值。初步研究显示,SABER技术可显著提升对病毒变异株的免疫应答,这为传染病疫苗研发开辟了新途径。这种"一技多能"的特点,彰显了基础研究的广阔外延价值。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强调的"百人探索一人成功"的科研规律,尤其发人深省。王骥团队六年磨一剑的坚持,正是中国科学家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我们既需要这样的原创性突破,更需要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

  展望未来,随着SABER技术临床研究的推进,以及与新抗原预测算法、单细胞技术等前沿方法的深度融合,肿瘤免疫治疗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这项源自中国科学家智慧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彰显了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力。期待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重要发现能够早日惠及全球患者,为人类战胜癌症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