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 | 第8期CACA前沿播Nature: 新佐剂助力个体化肿瘤疫苗观后感

广州大学 张梦

  2025年4月14日,我有幸通过线上平台参加了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8期学术会议。此次会议以“肿瘤免疫治疗前沿突破”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其中中山大学王骥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发表的原创研究成果——内质网靶向分子SABER,无疑成为全场焦点。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这场学术盛宴不仅让我深刻领略了领域内最前沿的创新成果,更激发了我对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深度融合的思考。

  王骥研究员团队提出的“抗原递呈最后一公里”概念令我深受震撼。长期以来,肿瘤疫苗的研发受限于CD8+ T细胞应答率低下,而传统研究多聚焦于抗原设计或共刺激信号优化,却忽视了抗原从胞质到内质网的转运效率这一关键瓶颈。SABER分子通过偶联STING激动剂与抗原,精准靶向内质网并形成“微反应器”,将交叉递呈效率提升至现有佐剂的5倍以上。这一突破性设计不仅颠覆了“内源性抗原才能高效递呈”的传统认知,更通过“三连击”机制(增强抗原递呈、激活STING通路、优化DC功能)实现了对CD8+ T细胞的全方位激活。正如陆路研究员总结的,SABER的研发过程彰显了“化繁为简”的科学智慧——初始设想看似简单,却需在分子构型、修饰位点与递送系统间反复优化。这种从临床需求出发、回归基础机制的研究范式,为我们的科研选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此外,多位临床专家的点评让我对SABER的转化潜力充满期待。王存玉院士指出,中晚期肿瘤患者的T细胞功能耗竭是治疗难点,而SABER通过内质网靶向技术诱导强效特异性应答,为个体化疫苗的临床突破提供了新路径。匡铭教授以肝癌治疗为例,提到现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率不足30%,而SABER在动物模型中展现的广谱抗肿瘤效果令人振奋。更值得一提的是,曾颖玥副教授团队通过设计可切断SABER-抗原连接的分子变体,严谨验证了内质网靶向的必要性,这种“自我质疑”的科学态度值得学习。此外,樊代明院士强调的“肿瘤本质是生物问题,需用生物学方法解决”深深触动了我——SABER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代表了从“外力杀伤”到“内力激活”的范式转变。若其临床安全性在后续试验中得以验证,或将在术后防复发、转移灶控制等场景中改写治疗格局。

  此次会议让我深刻体会到顶尖研究的三个特质:长期主义的坚守、临床与基础的闭环,和学科交叉的突破力。SABER从构想到发表历时六年,团队在ABZI构型筛选、LNP递送优化等环节的坚持,印证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王红霞教授指出,肿瘤疫苗曾因临床数据不足陷入困境,而SABER通过机制创新与动物模型验证,为临床试验奠定了扎实基础,这种“实验室到病床”的双向思维值得借鉴。同时,SABER的成功离不开化学修饰、纳米递送与免疫学的深度融合。例如,脂质纳米粒(LNP)递送系统的优化使其在体内实现高效靶向,这提示我们,单一学科视角可能限制创新边界,而跨领域合作方能孕育颠覆性技术。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提到:“百人探索或仅一人成功,但这一成功足以开辟新道路。”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研究生阶段的迷茫与坚持。面对肿瘤异质性和免疫逃逸的“高山”,我们或许无法短期内登顶,但SABER研究证明,聚焦关键机制、勇于挑战共识,终将迎来突破。未来,我将以此次会议为激励,在抗原递呈机制与佐剂设计领域深耕,同时关注临床未满足需求,努力成为“既能仰望星空,亦能脚踩大地”的科研工作者。CACA前沿播不仅是一场学术报告,更是一盏指引创新方向的明灯。SABER研究从内质网靶向这一“细微处”切入,撬动了肿瘤疫苗领域的“大问题”,其科学价值与临床潜力令人振奋。作为青年学人,我深感使命在肩——唯有以扎实研究回应临床呼唤,方能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中国方案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