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人民医院病案管理中心 崔娉毓
2025年4月12日,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主办的“2025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重庆召开。大会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聚焦整合医学理念在肿瘤防治中的实践应用,邀请全国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及行业代表共商学科协同发展。会议通过院士领衔的学术研讨、多学科交叉议题设置,深度探索整合医学在诊疗模式、区域防控及临床实践中的创新路径,凝聚全国抗癌智慧,为肿瘤防治全局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学术支撑。作为一名病案管理工作者,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病案数据:肿瘤诊疗的“决策基石”与“质量标尺”
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整合医学”理念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而病案数据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在肿瘤诊疗中,病案管理中心需通过标准化编码(ICD-O-3肿瘤形态学编码、ICD-10诊断编码),确保分子标志物(如TMB、基因突变)、治疗方案(如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关键诊疗信息的完整记录。病案中未明确标注PD-L1检测结果或治疗药物名称,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追溯与分析。在DRG/DIP付费改革背景下,病案编码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疗成本核算与医保支付。若免疫治疗药物用药记录未规范编码,可能导致医疗费用无法合理结算。因此,病案工作者需主动与临床科室协作,确保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存储。
二、病案管理:多学科协作(MDT)的“数据桥梁”
大会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在肿瘤诊疗中的核心作用。病案管理中心在此过程中承担关键角色:一是数据标准化。统一肿瘤诊疗术语(如“靶向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编码规则,确保多学科数据的可比性。二是动态追踪。通过电子病历系统(EMR)的结构化设计,记录患者全程治疗路径、疗效评估(如RECIST标准)、不良反应分级等信息,为MDT讨论提供动态数据支持。三是质量监控。利用病案首页数据定期分析治疗实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推动临床路径优化。
三、数据赋能:从病案管理到科研转化
整合肿瘤学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临床数据的支持。病案管理中心可通过以下方式助力科研:加大数据挖掘。筛选疗效显著或耐药病例,为临床研究提供样本库。建立患者生存期、复发转移等长期跟踪数据库,为预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开展AI辅助分析,探索与信息中心合作开发智能分析工具,快速提取治疗特征(如基因突变与生存期的相关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支持。
四、挑战与反思:病案管理的“精度”与“温度”
当前病案管理面临以下挑战:数据标准化难题。新型治疗手段(如CAR-T细胞疗法)及分子标志物的编码尚未统一,需与国际标准接轨。人文关怀缺失。病案记录需兼顾患者体验,例如在记录治疗不良反应时增加生活质量评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樊代明院士“医学的温度”观点启示我们:病案管理不仅是数据的“记录者”,更需关注数据背后的人文价值。通过病案记录患者心理适应过程,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推动“全人、全程、全队”的整合医学实践。
五、未来方向:病案管理者的角色进化
基于本次学习,未来需从以下方面提升病案管理能力:一是强化数据治理。严格培训肿瘤诊疗相关病案编码标准,推动临床、信息多部门协同。二是深化质量控制。通过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定期审核病案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三是拥抱技术变革。学习大数据分析工具,探索AI在病案质控与科研支持中的应用。在病案管理中融入“全病程、全维度”理念,从单纯的数据管理转向医疗质量与患者服务的双重支持。
病案管理是整合肿瘤学发展的“隐形基石”。作为病案工作者,我们需以数据为笔,以规范为尺,以人文为魂,推动病案管理从“记录历史”向“创造未来”跨越。唯有如此,方能在整合肿瘤学的浪潮中,为精准医疗提供可靠支撑,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