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思甜 | 于前沿探索中汲取力量——CCTB参会有感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代思甜

  能够以学生身份参加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等一系列盛会,对初涉肿瘤研究领域的我们而言,是无比珍贵的机遇。三天会议议程满满,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们沉浸在科学探索的严谨氛围中,尽情领略创新带来的无限魅力,也使我们对肿瘤标志物研究的前沿进展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围绕关键议题的分享,开启了一扇扇通往新知识殿堂的大门。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岩教授关于生物信息学与AI在筛选肿瘤新型标志物的研究,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肿瘤标志物发现与组学数据分析的新方向。这使我意识到,在当下AI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将其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巧妙融合,应用于课题设计,对组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有望助力我们精准定位更多潜在的肿瘤标志物,为肿瘤研究开辟全新路径。

  北京大学卢庆斌教授聚焦多组学技术在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让我接触到了全新的知识体系。卢教授不仅清晰阐述了稳健生物标志物所必备的关联性、可靠性、真实性与稳定性特征,还结合团队实际工作,分享了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建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高友鹤教授分享的尿液标志物挖掘成果,更是与我正在开展的课题紧密相关,为我提供了极具实操价值的方法论指导。高教授对尿液标志物前景的展望及独特的设计思路,如同拨云见日,帮助我突破了原有思维局限,从全新角度审视课题,拓宽了研究思路,让我对课题推进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信心。

  参会过程中,教授们在肿瘤研究领域展现出的精神品质,更是深深触动了我们。他们耐得住寂寞,甘愿长时间投身于看似枯燥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毫不畏惧,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攻克难题。郭进军教授那句“做科研永远不怕晚”,如洪钟般在我耳边回响,时刻提醒我,科研之路没有时间限制,无论何时开启,只要秉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探索,就能为医学进步添砖加瓦。

  聆听完教授们的精彩报告,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者需具备高远的站位和开阔的思维,不能被传统观念束缚,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同时,积极主动与前辈们交流互动,借助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视野,不断拓展自身认知边界,为科研工作扫除障碍、注入动力。

  此次参会经历,于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成长契机。它不仅充实了我的学术知识储备,更在精神层面给予我强大的激励与指引。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我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怀揣对科研的热忱,运用所学所思,在肿瘤研究领域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