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任立伟
四月的山城重庆,嘉陵江畔的春风裹挟着医学创新的热浪。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实验室大门的青年学子,我有幸全程参与这场整合肿瘤学的思想盛宴。当我在主会场仰望大屏幕上"合之策Ⅰ:局部与整体"的主题时,老师的整合医学理念突然有了具象化的注解——这场汇聚了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公共卫生乃至哲学思辨的盛会,正是对整合医学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在CCTB肿瘤标志物大会中,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对院士提到的“获得性肿瘤”的概念印象深刻。院士谈到了获得性肿瘤的几种类型——毒性肿瘤、感染性肿瘤,内分泌肿瘤、代谢性肿瘤以及抑郁症引起的肿瘤和共生性肿瘤。院士引用经典名著,生动地给我们上了课。我也意识到肿瘤早期诊断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工作和等待的理念也让我体会到了准确诊断和治疗的价值和意义。在CCTB大会的分会场中当我看到基础研究专家展示单细胞测序数据、临床专家同步分析患者免疫状态、公卫学者解读区域流行病学特征时,突然理解了老师对我们秉持“逆向思维”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本次大会呈现的"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案例,重庆肿瘤医院将中医情志调理纳入放化疗辅助体系,贵州基层医院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癌痛动态等,都在印证着整合医学的现实价值。特别是在"青年学者创新论坛"听到某团队将肠道菌群检测纳入乳腺癌预后评估体系时,我笔记本上记录的樊院士箴言"离体数据再精准,也比不上在体生命的复杂性"变得愈发清晰——当我们凝视显微镜下的分子通路时,永远不能忘记这些通路存在于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生命整体中。
整体观在肿瘤标志物分会场得到技术佐证。赵毅教授团队开发的甲基化检测技术,本质上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这个"生命高速公路"捕捉全身分子信号。当听到"该技术可提前3-5年预警肺癌风险"时,我突然意识到:所谓早筛技术的突破,不正是将人体视为动态平衡系统,在局部病变尚未显影时就从整体失衡中捕捉蛛丝马迹吗?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系统论层面产生的奇妙共鸣,恰是整合医学超越学科界限的明证。
过去,我们从未了解过个案样本背后的生命故事。或许正如樊院士在《整合肿瘤学》序言中所写:"任何分子靶点都是生命长河中的浪花,只有理解整条河流的走向,才能避免只见靶点不见人的技术异化。"这种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的交融,在大会发布的《肿瘤防治科普手册》中得以具象化——那些将ctDNA检测原理转化为饮食运动建议的科普漫画,正是整合医学落地为民生关怀的最佳注脚。让我触动的是,系统始终将病理图像与患者电子病历、家族史、生活习惯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这种"数字孪生"诊疗模式,不正是整合医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延伸吗?我忽然明白:所谓医学创新,本质上是对生命复杂性的谦卑探索,是对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永恒追问。
在参与2025全国肿瘤宣传防治周的义诊活动中,我看到院士在现场对病人的指导和关怀,意识到肿瘤科普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变肿瘤原发治疗现状的紧迫性。我看到许多优秀的专家教授前来听取院士的教诲。当心力衰竭、心律不齐的患者还在纠结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时,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患者来说,应对严重的心血管基础疾病更为重要。
在重庆,我加深了局部和整体概念的重要性的认识。当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影响其生活质量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疾病治疗的优先次序,并为癌症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本次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我发现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意识,改变患者心目中对肿瘤诊疗的刻板印象,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尤为关键。而心理健康有着突出的贡献。
返程航班穿越云层时,舷窗外翻涌的云海恰似医学发展的浩荡长卷。从微观世界的基因密码到宏观层面的社会生态,从精准打击的靶向药物到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这次大会让我深刻领悟:整合医学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建立"见微知著、执本末从"的系统思维。作为在西京医院实验室的年轻医学生,我将永远铭记这个春天在重庆获得的启示:当我们用分子探针解析疾病时,不能忘记倾听生命整体的脉动;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追寻真理时,更要保持仰望星空的胸怀。或许这正是樊院士期待我们传承的医学之道——在局部与整体的永恒对话中,守护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