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波,田艳涛 | 肿瘤防治生态的革新力量——试论中国抗癌协会系列工作的“鲶鱼效应”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 宋亚波 田艳涛  

  朋友前些年说过的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在南方享誉业内的中年专家北上赴京参加学科带头人的竞聘。他开讲的第一张PPT,竟然出乎所有人预料,没有任何文字表述,只是展示了一条大大的鲶鱼!正当现场评委和观众纳闷的时候,他的开场白掷地有声:“我要做一条大大的鲶鱼,让池塘里的水和鱼都动起来,活起来!”若干年后,他不仅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而且一字不差地实现了当初竞聘时的诺言,极大撬动了学科的发展,构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团队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那到底什么是鲶鱼效应呢?

  在挪威渔业的百年实践中,“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最初指渔民通过向沙丁鱼舱放入天敌鲶鱼,激发鱼群求生本能,从而大幅降低运输死亡率的现象。这一生物学现象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深层规律:适度的外部压力可转化为群体进化的驱动力,打破系统内固有的惰性平衡。

  中国抗癌协会(CACA)正是这条搅动行业格局的“生态鲶鱼”。它以“整合医学”为破冰之桨,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导航风帆,在传统肿瘤防治体系的“沉寂深潭” 中激起层层涟漪:既打破单一学科壁垒与技术本位的局限,又重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的协作范式。这种“搅动”并非破坏性冲击,而是通过引入建设性竞争与协作压力,引导整个领域从“碎片化诊疗” 走向“整合型防治”,最终实现肿瘤防治体系的整体进化——正如鲶鱼之于沙丁鱼群,压力的本质是进化的馈赠,而系统的革新,始于打破平衡的勇气与智慧。

  一、从“指南殖民”到“中国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肿瘤防治领域深陷对NCCN/ESMO等国外指南过度依赖的困境,本土数据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抗癌协会挺身而出,组织1.3万名权威专家、331人次院士,开展了一场知识生产的伟大创举——编写《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这套鸿篇巨制,全面覆盖53个癌种、60个技术,中英文及试题库合计3000万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创新性地融入中医、微创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成功打破国外指南的垄断,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建立起自主的知识体系,堪称破局之举。

  在编写CACA指南的基础上,中国抗癌协会乘胜追击,通过精心策划与深度开发,延伸出合订本、口袋书、多语种版本、试题库、思维导图、解读专著、临床案例、核心知识、科普患教版、应用工具等十大衍生体系。

  协会以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支撑,由院士领衔,构建了“5库、6共建单位、12个推广模块”的科学高效的指南推广体系。这一体系的有效运作,让CACA指南走进大学校园,成为莘莘学子学习的权威教科书;助力三甲医院修订诊疗路径,提升临床诊疗的精准性和规范性;推动基层医院更新知识体系,缩小城乡医疗知识差距,引发了新的“指南本土化”连锁反应。

  二、从“单向宣讲”到“全息共振”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肿瘤防治,科普先行。我们传统的科普模式是专家讲座+宣传册的单向宣传,存在覆盖率不足等缺点。

  多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创新实践:百场精读巡讲:院士领衔,31省巡回,单场直播观看量破千万;八位一体体系:团队-活动-基地-指南-作品-培训-奖项-媒体联动;AI科普矩阵:开发“CACA AI”,24小时解答防治问题。多次排名中国科协科普新媒体传播榜首,倒逼兄弟学协会、医疗机构建立新媒体科普团队,推动科普的新浪潮。指南巡讲走进企业,又是樊代明院士敢为天下先的一大创举,不拿企业一分钱,与国家策略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在全球化医疗治理格局中,中国抗癌协会以创新性实践书写着肿瘤防治领域的中国答卷。通过系统性构建CACA指南国际传播体系,该指南已实现16种语言版本的全覆盖,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示范效应,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纳入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框架,标志着中国肿瘤防治方案获得国际权威认可。这一跨越式发展背后,是16场高规格国际学术峰会的持续发力——从中美医疗对话到中非健康合作,系列论坛累计吸引全球2.6亿人次云端参与,搭建起东西方肿瘤防治经验交流的“空中丝绸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国际化突围正在形成“双向赋能”的创新格局。一方面,CACA指南的全球推广倒逼国内科研体系对标国际顶尖标准;另一方面,整合医学的“中国智慧”通过WAIO等平台持续输出,正如国际权威学者在高峰论坛所言:“中国的整合医学思想正在改变世界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走向。”这种从技术输出到理念引领的跃升,标志着我国医学创新已突破“应用创新”层面,进入“原始创新”的新境界。

  四、从立地登高,到互赢望远

  “肿瘤治疗并非简单的‘杀敌竞赛’,而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博弈。”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每月精心组织开展一期 “肿瘤整合治疗统览下的各种治疗研讨会”。研讨会将以肿瘤整合治疗统揽下的药物治疗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关键要点,做足“大文章”,真正让MDT3.0做到“立地”。绝不能陷入“因药而药,以药而药,为药而药” 的狭隘视角,肿瘤治疗效果的提升,需要依靠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协同的整合诊治模式。通过对药物治疗在整合治疗体系中的精准定位与深度剖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治疗思路,助力提升肿瘤整体治疗水平,让患者切实受益于整合治疗理念下的优质医疗服务 。

  2025年伊始,中国抗癌协会重磅打造另一项学科品牌“CACA前沿播”已成功播出7期,世界级原创顶刊发表科研成果的,视之为“登高”。该品牌采用“自己讲、专家评、大家看”的创新模式,集中展示中国本土在高水平国际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原创研究成果。品牌设立旨在实现两大目标:一是“浇灌新苗”,随着我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持续增长,平台致力于将这些前沿成果在国内广泛推广,改变以往小型新闻发布会传播效果不佳的局面;二是“去除杂草”,面对网络信息繁杂、错误与误导性内容泛滥的现状,平台通过严格筛选优质内容,有效净化信息环境。正如樊代明理事长所言:“CACA前沿播”不仅是中国肿瘤学界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全球抗癌事业“中国智慧”的输出平台。我们要让世界听到中国肿瘤防治的时代强音——不是跟随,而是引领!

  五、从坐等上门,到主动调研

  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会议现场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拥有无限潜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逢大显身手的绝佳时机。在此重要背景下,为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全力助力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抗癌协会精心策划并开展了“CACA 进企业”活动,旨在实现协会与企业的“互赢”发展。截至目前,该活动已成功走进恒瑞医药、神冠集团等企业。活动期间,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亲自率领 CACA 专家团,深入企业内部,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展开了深入的座谈交流。专家团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困境,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量身定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有效攻克技术难关,为实现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可以说抗癌协会的先行先试、主动作为与国家战略不吻而合!

  未来中国抗癌协会将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在学术交流、服务企业创新、人才托举培育、学会组织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保障,推动双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

  六、从“MTD”迈向“HIM”

  樊代明理事长提出从“多学科诊疗(MTD)”向“整体整合医学(HIM)”的转变,是中国整合医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医学思维模式的革命性重塑。传统的MTD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各专科医生在会诊时往往各自为政,容易陷入“头痛医头”的碎片化决策误区;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心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需求;会诊流程繁琐,周期漫长,不同学科之间的意见难以统一,导致诊疗效率低下。

  而HIM理念以“四间健康学”为核心精髓:在空间维度,融合西医、中医、营养、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人间维度,将患者视为身心社灵的有机整体,而非单纯的器官集合,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时间维度,贯穿“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疾病的全程防控和健康的持续维护;在世间维度,统筹医疗资源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中国抗癌协会就像抗癌事业这条大河水系中的一条巨大鲶鱼,它的游弋、拍打、潜伏都极大的激活了整个水域!协会在樊代明院士的引领和顶层设计下,极大地激发了专家、医院、省市协会、企业等等的抗癌潜能与动力。其产生的“鲶鱼效应”,正在书写三重文明答卷:技术上,CACA指南成为全球肿瘤防治的“北斗系统”;文化上,推动医学重拾对生命的敬畏;文明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