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 | 整合医学视域下临床护师的多元角色实践——2025CACA西南整合肿瘤大会护理视角观察

渝北医院消化内科 陶晶

  2025年4月12日,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的CACA西南整合肿瘤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作为我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本次大会通过1个主论坛、50个分论坛的立体化布局,系统展示了整合医学理念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最新进展。结合大会核心内容与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动态,本文将从实践创新、技术突破、生态建设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一、整合医学的实践创新:从理论架构到临床落地

  樊代明院士在主论坛提出的“整合医学3.0”理念,标志着我国肿瘤防治进入系统性创新阶段。该体系以“7+1”整合平台(肿瘤防治+基础研究+临床转化+教育培训+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科普宣传+人工智能)为核心,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云贵川渝16家三甲医院诊疗数据互通,使跨区域MDT会诊效率提升40%。

  这种多中心联动的模式,成功破解了传统医学体系中学科壁垒、区域割裂等结构性难题。该平台创新性地引入技术经理人机制,参照全国两会提出的“建立国家技术经理人职称体系”建议,构建了涵盖医学专家、工程师、知识产权律师的复合型技术转化团队。

  这种机制有效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中常见的“不敢转”“不愿转”困境,使重庆医科大学团队研发的“肺癌时空异质监测系统”在3个月内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应用。

  二、产学研协同的技术突破:破解肿瘤治疗难题的三大实践

  大会展示的三大标志性成果,揭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路径:

  智能骨科超声频振系统:源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技术转化项目,通过“企业需求导向+科研机构攻关+政府平台支撑”的三螺旋模式,将骨转移癌手术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内。该案例印证了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战略的有效性;

  术中放疗联合纳米刀消融技术:在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治疗中实现78.6%的5年生存率,其研发过程采用“市场洞察—技术预研—联合攻关”创新链条,通过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协同攻关,验证了创新联合体模式在复杂技术突破中的关键作用;

  肿瘤代谢重编程靶向药物:依托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Ⅲ期临床试验的跨越式发展,其“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三级转化体系,与全国两会提出的“三级中试体系”建设方案高度契合。

  三、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构建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机制

  大会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和《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规范》,构建了肿瘤防治的标准化框架:

  基础研究产业化路径:报告系统梳理的23项重大突破中,12项通过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实现产业化,其中肿瘤免疫编辑技术采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模式,科研团队持股比例达35%;

  区域化筛查体系创新:针对西南地区高发肿瘤制定的“风险分层-分子早筛-AI影像联诊”三级体系,在重庆肿瘤医院的实践中使早期胃癌检出率提升74%。该体系创造性引入“5G+AI”辅助决策系统,与沭阳县科技局推行的“校企精准对接”模式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风险共担机制突破:参照央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化方案,建立“国资创投容错机制”,对早期技术转化项目容亏率提升至40%,有效缓解了“死亡谷”阶段的资金困境。

  四、基层医疗转型路径:产学研协同下的能力提升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大会提供了三大转型启示:

  技术赋能体系:通过接入区域医疗中心的“云贵川渝肿瘤防治一体化平台”,基层医院可运用AI辅助诊断系统,使肿瘤初筛准确率提升至92%;

  人才培养机制:借鉴成都博士后沙龙推行的“双聘制”(科研人员保留高校职称同时参与企业研发),构建包含肿瘤专科医生、转化医学专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服务模式创新:将“巴渝文化元素”融入肿瘤康复体系,开发方言版健康教育程序、川剧心理疏导疗法等特色服务,这种文化赋能模式与杭州“需求反哺型”低空经济创新具有相似逻辑。

  五、未来发展方向: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面向“十五五”规划,肿瘤防治领域需重点突破三个维度:

  机制创新:建立跨区域的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形成“基础研究—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的价值分配矩阵,参照朝阳产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模式;

  技术攻关:在CAR-T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等领域构建“临床问题池—技术攻关组—产业转化群”的协同网络,复制华西医院“耐药突变窗口期预测模型”的成功经验;

  生态闭环:打造“预防筛查—精准治疗—康复管理—数据反馈”的动态防治体系,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患者数据,形成个性化防治方案,该路径可借鉴北京“创新主导型”低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生态协同机制。

  本次大会昭示着我国肿瘤防治已进入整合医学与协同创新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唯有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基层医疗活力,方能在肿瘤防治这场攻坚战中赢得主动权,为全球癌症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六、个人实践感悟:从临床护理视角看整合医学的落地价值

  作为一名在消化内科工作5年的初级护师,日常承担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此次参会经历让我对护理专业在肿瘤防治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尤其在护理食管癌合并出血、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等病例时,大会传递的整合医学理念给了我诸多实践启发,现将具体感悟整理如下:

  1、多学科协作:让护理成为诊疗链条的“活性纽带”

  在护理胃癌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时,经常面临营养支持与出血风险管控的两难困境。受大会“云贵川渝肿瘤防治一体化平台”案例启发,可以联合院内其他科室成立了消化道肿瘤护理协作小组,如:禁食期间,与营养科共同制定分阶段肠内营养方案;当患者出现黑便时,立即与介入科的联合评估流程,将传统“先止血再评估”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止血-营养-康复”同步推进的主动护理。

  2、技术转化:护理精准化的破局之道

  护理重症胰腺炎患者时,液体复苏的精准管理一直是临床难点。受大会“智能超声频振系统”精准操作理念的启发,我科后续可以引入微型阻抗心动图监测设备:通过贴在患者胸前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胸腔液体水平变化,结合AI算法生成补液速度建议值。此外,在血管条件差、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护理中,运用超声引导定位穿刺点,可以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护士穿刺失败带来的巨大心理负担及压力

  【临床护理的转型升级思考】

  通过这次大会,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护理工作正在经历三重转变:

  角色定位:从医嘱执行者转变为诊疗决策参与者(如在MDT中提供连续性护理观察数据);

  技术应用: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临床”双核驱动(如结合AI预警与护理评估);

  服务内涵:从标准化护理延伸至个性化关怀(如融合地域文化要素)。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着力构建消化道肿瘤护理的“三维体系”:

  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出血高危患者夜间生命体征

  完善专科护理路径:制定患者从急诊入院到住院管理再到居家护理的全程管理方案

  拓展延续护理服务:通过远程指导患者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及肠内营养操作等

  此次大会让我更加确信,护理工作者是整合医学落地的重要实践者。我们将继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出血预警、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领域深耕细作,用专业的护理服务架起生命守护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