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礼强 | 整合医学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多维实践与创新——基于全科医学的视角

渝北医院全科医学科 廖礼强

  2025年4月12日上午,2025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重庆渝北悦来温德姆酒店隆重举行。作为渝北医院的一员,我有幸代表全科医学科参加了整个开幕式环节。大会在演员们翩若游龙的灵舞和铿锵有力的诵读《合之策(I)》中拉开帷幕,随着各级领导的致辞结束,来自全国各地肿瘤防治领域的专家大咖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肿瘤“防-筛-诊-治-康”方面的学术饕餮盛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肿瘤整合防治策略、抗癌技术矩阵、全癌标志物、CART等先进理念和诊疗技术。下面,我将从全科医学的视角谈谈认识:

  一、整合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核心范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跨学科协作、多技术融合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突破传统医学的碎片化局限,这与全科医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整合医学以“合之策”驱动全链条协同,实现以下三个维度的深度融合:(1)学科整合:肿瘤治疗需打破专科壁垒,整合肿瘤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心理科等学科资源。例如,CAR-T疗法的实施不仅依赖肿瘤血液科与基因工程团队,还需结合放疗科(整合放疗)对局部病灶的控制,以及心理科对患者的情绪干预,形成立体化协同。(2)技术整合: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与放疗、靶向治疗的结合,可发挥时空协同效应。放疗通过局部破坏肿瘤微环境释放抗原,增强CAR-T细胞的靶向识别能力;而CAR-T细胞通过全身性免疫激活,抑制放疗后残留病灶的复发。(3)中西医整合: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西医的精准治疗结合,例如通过中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CAR-T疗法引发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副作用,提升患者耐受性。

  二、抗癌技术矩阵的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化创新。

  抗癌技术矩阵的构建是整合医学实践的核心之一,其包含四大技术层:(1)基因与细胞治疗层:CAR-T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患者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在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中已取得显著疗效。然而,实体瘤治疗面临靶点异质性、免疫抑制微环境等挑战,需结合整合放疗或抗纤维化药物突破物理屏障。(2)精准放疗层:整合放疗通过影像引导实现亚毫米级定位,联合免疫治疗可激活全身抗肿瘤应答。例如,低剂量放疗可诱导肿瘤细胞表达PD-L1,增强PD-1抑制剂与CAR-T的协同效应。(3)标志物指导层:全癌标志物的筛选为治疗决策提供分子依据。(4)数据驱动层: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患者基因组、影像组和临床数据,动态优化治疗方案。例如,预测CAR-T输注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风险,提前干预以降低死亡率。

  三、全癌标志物:连接精准医学与整合治疗的桥梁。

  全癌标志物的研究为整合医学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整合依据,包括:(1)诊断与分型:循环肿瘤DNA(ctDNA)可用于早期筛查,而组织活检结合多组学分析(基因组、蛋白组)可细化肿瘤亚型,指导CAR-T靶点选择。(2)疗效预测与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通过液体活检追踪TMB变化,可及时调整策略。例如,若CAR-T治疗后出现抗原逃逸,可切换至靶向其他抗原的CAR-T或联合放疗。(3)预后评估与全程管理:中医证候标志物(如气血失衡指标)与西医分子标志物的结合,可构建更全面的预后模型,支持全科医生制定康复计划。

  四、挑战与未来  

  未来,整合医学将向“升维整合”发展:在分子层面实现CAR-T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协同;在系统层面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网络;在社会层面推动医保、科研与临床的联动,最终实现肿瘤防治从“疾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的跨越。

  整合医学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医学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融合。通过“合之策”统筹多学科资源、以抗癌技术矩阵实现创新突破、依托全癌标志物优化决策路径,肿瘤治疗正迈向个性化与系统化并重的新纪元。全科医学作为整合实践的枢纽之一,需在技术整合、患者管理与政策推动中发挥能动作用,协同做好肿瘤“防-筛-诊-治-康”的各个环节,为人类攻克癌症提供更包容、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