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门诊部 刘智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我有幸参加了本次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会议汇聚了国内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的学术报告不仅展现了整合肿瘤学的最新进展,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和医者敬业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两天的学习与交流,我对肿瘤诊疗的整合化、精准化及人文关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团队协作:肿瘤防治的核心密码
在2025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上,院士团队、大学教授科研团队、临床医生学术团队的协同创新实践,深刻诠释了"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医学真谛。正如中国抗癌协会樊代明院士所言:"肿瘤防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的整合体系。"这种整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团队协作模式的创新。
1.院士团队:战略引领与技术攻坚
院士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展现出前瞻性视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历时十年攻关,首创鼻咽癌"去同期顺铂"放化疗新方案,通过免疫治疗与精准放疗的协同,将患者3年无失败生存率提升至88.5%。这种突破源于院士团队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临床需求的精准把握。他们如同"医学灯塔",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2.大学教授科研团队:转化医学的桥梁
大学教授团队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架起桥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团队研发的"甲基化与基因突变联合检测技术",通过液态活检实现肺癌预警提前3-5年。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教授团队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能力。他们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临床工具,体现了"顶天立地"的科研精神。
3.临床医生学术团队:患者利益的守护者
临床医生团队在诊疗一线践行整合医学理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MDT),为晚期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有机结合。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模式,要求医生具备跨学科思维和沟通能力,在复杂病情中寻找最优解。
二、敬业精神:医学人文的永恒底色
大会展现的敬业精神令人动容。专家们数十年如一日深耕肿瘤防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1.科研攻坚的执着
安徽医科大学孙倍成教授团队与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团队合作,完成世界首例活体人异种肝移植手术。为攻克免疫排斥难题,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连续奋战500多个日夜,最终通过10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突破。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是医学进步的基石。
2.临床实践的坚守
雅安市人民医院陈心足书记带领团队开展"党建+业务"融合查房,深入31个临床科室解决实际问题。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医生们穿着30斤重的铅衣连续手术8小时,只为多挽救一位患者。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彰显了医者仁心。
3.学术传承的责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宇教授在头颈肿瘤整合治疗讲座中,毫无保留地分享30年临床经验。他强调:"医学是经验科学,年轻医生要在实践中积累,在传承中创新。"这种"传帮带"的精神,确保了医学事业的薪火相传。
三、整合创新:肿瘤防治的未来方向
大会呈现的前沿成果,勾勒出肿瘤防治的未来图景。
1.技术整合:AI与精准医疗的深度融合
斯坦福大学研发的MUSK模型,通过整合5000万张病理图片与100万份临床文本,实现癌症预后预测的突破。这种多模态AI技术将改变传统诊疗模式,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撑。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肺癌无创早筛技术",正是这种技术整合的典范。
2.学科整合:多学科协作的常态化
云南省肿瘤医院构建的"肿瘤防控体系",整合了预防、筛查、治疗、康复等环节,通过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防治效能。这种"防-筛-诊-治-康"全链条模式,需要肿瘤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
3.资源整合:产学研医资政的协同
西南产学研大会分会场搭建的"产学研医资政"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例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血液净化用间充质干细胞"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加速了产品研发进程。这种协同机制将推动更多创新技术惠及患者。
肿瘤防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医学共同体的团结协作。本次大会让我看到,无论是院士团队的战略引领,还是临床医生的一线坚守,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作为新时代的医生,我将以大会精神为指引,在整合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正如《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所言:"唯有整合创新,方能破解癌症困局。"让我们携手同行,共绘肿瘤防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