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英 | 免疫治疗时代——肺癌患者的"带瘤生存"新希望

渝北肿瘤血液科 吴秀英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程中,我们正经历着从"根治性思维"到"慢性病管理"的认知转变。作为一位见证肺癌治疗演变的临床医生,免疫治疗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更重塑了我们对医患关系、治疗目标和生命质量的思考。

  传统化疗时代,我们追求的是肿瘤体积的缩小,以"歼灭战"的思维对待癌细胞。而免疫治疗教会我们,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可能比直接杀伤更为有效。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让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五年生存率从不到5%提升到30%左右,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临床实践中,我遇到许多令人深思的案例。一位70岁的晚期肺鳞癌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虽然肿瘤并未完全消失,但保持稳定已达四年之久。他每周去公园打太极,接送孙子上学,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这种"与瘤共存"的状态,颠覆了我们以往"不除瘤不罢休"的治疗理念。

  免疫治疗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我曾诊治一位出现严重免疫性肺炎的患者,多学科团队包括呼吸科、放射科、风湿免疫科专家的协作是其转危为安的关键。这提示我们,现代肿瘤治疗已不再是单一科室的单打独斗。

  对患者而言,免疫治疗带来了希望,也伴随着困惑。一位患者曾问我:"医生,为什么我的PD-L1表达很高,却对治疗没反应?"这反映了肿瘤异质性和生物标志物预测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更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医学进步是渐进的,个体差异永远存在。

  站在医学人文的角度,免疫治疗时代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治疗决策不仅要考虑临床指标,还需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我逐渐学会在诊室里多倾听,因为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有时比解读检查报告更重要。

  展望未来,双免疫治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新策略不断涌现。但无论如何创新,医学的本质仍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免疫治疗时代,这句话有了新的内涵——我们或许不能治愈所有患者,但可以帮助更多人实现有质量的长期生存,这本身就是一种医学人文精神的升华。

  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医学进步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这些技术如何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作为医生,我们既要拥抱新技术,也要保持理性认知;既要追求生存期的延长,更要关注生存质量的提升。这才是"精准医学"时代应有的治疗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