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在京召开 构建全民防癌科普新生态

4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以“肿瘤防治,科普先行”为主题,通过政策分享、成果发布与项目启动,搭建起多学科、跨领域的肿瘤科普交流平台。


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筛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联合承办,设1个主会场、9大分会场,吸引全国肿瘤领域专家、行业代表及70余家媒体共襄盛举。


会议全面总结了202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的成果;同时共发布科普成果64项;启动科普项目28项。新华网、央广网、光明网、微博健康、百度等累计129家媒体平台参与直播,主会场及分会场累计9485万人次观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曹泽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伟,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秦德继,新华炫闻(北京)移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胥斌等相关领导及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北京市科协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主持。

王瑛教授主持大会


领导致辞

锚定战略方向,凝聚科普共识

樊代明院士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强调,协会始终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论述,以新版《科普法》为指引,构建"政府引导、协会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普格局。他回顾,协会自1995年发起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已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健康节日",通过品牌化、精准化、立体化科普模式,推动"肿瘤防大于治"理念深入人心。

王健伟主任致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伟提出未来三大战略:强化"疾控-社团-机构"协同,成立"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完善全链条技术支撑;构建肿瘤筛查与早诊体系,打通防控"最初一公里";依托数据赋能,建立"监测-预警-干预-评估"精准防控闭环,实现健康档案与肿瘤登记系统互联。

何维主席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指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需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轮驱动”,二者协同对提升科学素质、完善肿瘤防治体系具战略意义。针对癌症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需“科技+治理”双轨发力:加强遗传与环境互作研究,推动基因检测等技术转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治理格局,依托专业平台强化医防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监测-预警-干预-评估”数据闭环,优化防控策略,推动健康档案与肿瘤登记系统互联以提升基层早筛可及性。


“415”宣传周收官

31年品牌铸就科普里程碑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主持202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简称“415”)收官仪式。

田艳涛教授表示,这项国家级科普品牌的31年历程:自1995年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以来,宣传周已连续举办31年,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覆盖最广的肿瘤防治科普“金字招牌”。2018年增设的“中国抗癌日”(4月15日),更让防癌抗癌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田艳涛教授主持


2025年宣传周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为主题,4月13日在重庆启幕后,围绕《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开展了系列创新活动,带动全民参与科学防癌。


六大项目启航
绘制肿瘤防治路线图


大会开幕式上,六项国家级肿瘤防治与科普项目集中发布,以“整合资源、下沉基层、全周期覆盖”为思路,勾勒出未来肿瘤防治的蓝图。该环节由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执行主任支修益教授主持。


1.全国肿瘤整合防治项目(2025-2030)启动

中国抗癌协会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重磅启动全国肿瘤整合防治五年规划,以“科普惠民、康复助老、赋能强医、防治综合区建设”四大行动为抓手,践行“健康是1”的核心理念,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实践样本。


2.肿瘤防治基层赋能工程启动

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联合发起“肿瘤防治基层赋能工程”,重点推进“百万人群肿瘤筛查”和“肿瘤微创诊疗中心”共建计划。


3.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成立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持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担任主任,国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任执行主任。成立仪式上,樊代明院士为首批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标志着“医防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4.《科普中国・肿瘤防控科普丛书》正式发布

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抗癌协会联合中国癌症基金会组织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普中国・肿瘤防控科普丛书》首批作品亮相。丛书由支修益教授、田艳涛教授等权威专家担任主编,涵盖肺癌、乳腺癌等10大高发癌种的防治知识,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


5.《知晓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册编写启动

针对青少年肿瘤防治知识匮乏的现状,中国抗癌协会联合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启动《知晓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册编写工作,将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模式,将肿瘤科普关口前移至青少年群体,筑牢健康第一防线。


6.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工程全国科普巡讲发布

由国家卫健委指导、人民日报社健康客户端支持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工程全国科普巡讲”正式启动。巡讲将邀请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抗癌协会等机构的专家,深入全国,围绕早筛早治、精准诊疗等主题开展公益讲座,并通过全媒体平台直播。

支修益教授主持


对话院士

权威解读科普法治与技术创新

吴永忠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对话院士”环节成为焦点,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吴永忠教授主持,丛斌院士、黄晓军院士、樊代明院士围绕肿瘤防治领域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科学防癌提供权威解读。

丛斌院士分享


针对“新版《科普法》如何通过法治力量筑牢全民科学素质根基”,丛斌院士强调,新法通过明确科普责任主体、规范传播内容、强化伦理审查,为肿瘤科普划定“安全边界”。

黄晓军院士分享


以白血病治疗为例,黄晓军院士聚焦“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表示,“北京方案”等技术突破的价值,不仅在于临床疗效提升,更需通过科普让公众理解“半相合移植”等创新技术的安全性与可及性。他提出,应建立相关机制,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听得懂的希望”,打通“技术创新到患者获益”的最后一公里。

樊代明院士分享


谈及“整合医学对公众认知癌症的革命性意义”,樊代明院士提出“善待肿瘤,攻守同谋”理念,强调抗癌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整合医学手段实现“带瘤生存与高质量生活”的平衡。他呼吁,科普需打破“谈癌色变”的恐惧定式,向公众传递“癌症可防可控可治”的科学认知。

主旨报告与圆桌沙龙

多元视角解锁科普创新

李平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三位权威专家围绕“科普与科技协同”“国际视野下的传播创新”“高发癌症精准预防”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肿瘤防治科普事业注入多元智慧。该环节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李平教授主持。

田艳涛教授分享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以《科普、科技同频共振之初步探索》为题,系统阐述了科技如何为科普“提质增效”。

DavidG.Evans 教授分享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DavidG.Evans以《另辟蹊径:扩大科普的影响范围为主题,分享了国际视角下的科普破圈经验。

李治中教授分享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李治中围绕 中国高发癌症预防,结合最新流行病学数据讲述了癌种的防控聚焦 “三级预防” 体系。


科普圆桌沙龙环节,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委周彩存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委张瑾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整合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郭伟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执行主任师建国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学专委会副主委张发明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刘均娥教授等六位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围绕《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展开深度解读,结合临床实践与科普经验,为瘤种防治与技术应用提供专业指引。

周彩存教授(左)、张瑾教授(右)

郭伟教授(左)、师建国教授(右)

张发明教授(左)、刘均娥教授(右)

该环节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与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共同主持。以“小切口、深解读”的形式,展现了肿瘤科普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升级路径,为后续科普资源的二次创作与下沉基层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小兵教授(左)、聂勇战教授(右)


九大分会场联动

全领域深化科普实践


同期举办的CACA读书会、科普训练营、胸部肿瘤科普等9大分会场,围绕"媒体传播""整合防筛""诊疗能力提升"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主会场引领方向、分会场落地实践"的立体格局。

此次大会标志着我国肿瘤防治从"治疗中心"向"整合防控"的战略转型。随着政策、科技、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合,"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防癌格局正加速形成,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