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玥 | 从“中国方案”到“全球希望”——CACA前沿播第七期观后感

辽宁大学 曾颖玥

  2025年4月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七期线上会议圆满落幕。这场聚焦“肺癌免疫治疗2.0时代”的学术盛会,以周彩存教授团队领衔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依沃西单抗的HARMONi-2研究成果为核心,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医学界的原创力量与责任担当。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在震撼与感动中深刻领悟:中国方案不仅是一种技术突破,更是对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一、中国方案:“双靶点协同”的肺癌治疗新纪元

  会议中,周彩存教授团队系统解读了依沃西单抗的三期临床研究数据。这项发表于《Lancet》的成果显示,通过PD-1与VEGF双靶点协同,激活免疫功能的同时促进血管正常化,开辟了免疫治疗的全新路径。中期分析显示,依沃西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1个月,明显长于帕博利珠单抗组的5.8个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总结,该方案有三个显著优点,第一个可以去化疗化;第二个不管在鳞癌还是腺癌都适用;第三个不仅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也适用于PD-L1低表达的患者,为未来适应症的扩展夯实了基础。这多重优势为全球肺癌治疗树立新标杆。正如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所强调的:“这有中国的产品,在应用上有中国的智慧,于是形成了中国的方案。”

  二、全球希望:“患者为中心”的抗癌理念新格局

  依沃西单抗的突破性意义不仅在于疗效提升,更在于其“去化疗”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革命性改善。熊安稳教授分享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客观反应率(ORR)方面,依沃西单抗达到50%,显著高于帕博利珠单抗的39%,这意味着不适用于化疗的患者有了新的选择。这种从“延长生存”到“追求治愈”的跨越,彰显了中国医学界“以患者为中心”的科研伦理。熊安稳教授介绍,依沃西单抗通过Fc段改造,极大下降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一“精准减毒”设计体现了中国团队对药物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我深受启发,我们的研究创新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延长生存时间,更需要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尊严。

  目前,依沃西单抗已在美国、欧洲启动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并布局肝癌、食管癌等适应症研究,真正实现了从“本土创新”到“全球方案”的跃迁。

  三、责任担当:以临床需求锚定科研使命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需要跟随各位专家的道路前行: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在于将临床痛点转化为科学问题。HARMONi-2研究的出发点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痛点:临床亟需一种既能增效又能减毒的新方案。因为对于PD-L1阳性且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现有治疗模式主要集中于两种路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免疫单药治疗。前者虽可提升客观缓解率,但患者仍需承受化疗相关毒性;后者虽避免了化疗,但疗效显著受限。这一困境在鳞癌患者中尤为突出,因为传统观点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增加鳞癌患者出血风险,导致其治疗选择受限。

  四、未来展望:以整合医学照亮抗癌长路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强调了整合医学战略,也就是整合多学科技术、整合医生和患者的感受、整合真实世界数据。这一愿景正在迅速实现——中国抗癌协会通过“合纵连横”的系统化工程,已在全国建立300余个肿瘤防治基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协同网络。而依沃西单抗的产业化路径更证明,当学术界、医疗界与产业界深度联动时,中国方案完全可能引领全球医药创新浪潮。未来更多中国原创药物将攻克肿瘤异质性难题,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这场由CACA精心策划的学术盛宴,在屏幕前点亮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理想之光。医学进步的本质,也许是让每个平凡生命都有尊严地拥抱希望。当看到线上观众数突破760万,并且海外观众占比达32%时,我忽然想起一句古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也许抗癌之路道阻且长,但无数医院和实验室的星火一直行而不辍,耀眼的中国方案让我们相信:行则将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