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龚莉娜
本次会议围绕“Lancet:肺癌免疫治疗2.0时代”的研究展开,邀请了樊代明院士、周斐教授、熊安稳教授、李伟珑教授、周彩存教授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周斐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背景及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他指出,在肺癌治疗迈入免疫治疗2.0时代之际,如何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应答率,这些都是当前研究的关键问题。
其次,熊安稳教授详细讲解了最新的临床研究设计及其实验结果。他介绍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比较不同免疫治疗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在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最后,周彩存院士则对肺癌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他提到免疫治疗的个体化、精准化以及与多种新型治疗方式的融合,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更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也将成为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
这场会议让我深刻认识到,肺癌免疫治疗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同于传统的化疗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强调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具有更长效和广谱的潜力。然而,由于肺癌异质性强,免疫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未来研究必须更加注重治疗策略的个体化调整。特别是熊安稳教授在谈到研究设计时强调了真实世界数据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临床研究不仅仅是数据分析,更是贴近患者实际需求的医学探索。
在观看完此次会议后,我联想到CACA前沿播(第三期)中对《CA:鼻咽癌诱导化疗后体积缩小放疗》研究的解读。两者虽针对不同癌种,但都体现出治疗策略“量体裁衣”的思路——不论是根据体积变化调整放疗剂量,还是通过筛选标志物优化免疫治疗方案,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精准、高效、低副作用的个体化治疗。肺癌免疫治疗2.0的提出,标志着癌症治疗方式的又一次升级,就像鼻咽癌研究中的“体积缩小”概念一样,都是对治疗时机与策略更精细化掌控的尝试。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肿瘤治疗理念的更新,也激发了我们青年研究者的思考与热情。
通过本次会议,我深刻感受到肺癌免疫治疗的迅猛发展和挑战并存,也认识到基础研究、临床设计与前沿技术的融合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在今后的学习与科研中,我也希望能将“以患者为中心、以科学为基础”的理念贯穿始终,为推动肿瘤精准治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