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西安) 赵玉
“医者仁心,术业专攻。”医学的终极使命,在于将实验室的冰冷数据转化为临床的温暖希望。近日,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七期围绕周彩存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的研究展开研讨,不仅展现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前沿突破,更揭示了整合医学在推动精准治疗落地中的核心作用。这场学术盛宴,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整合思维突破医学转化之困局,将“纸上谈兵”的科研成果变为“克敌制胜”的临床利器。
肺癌的免疫治疗历经二十年革新,从PD-1/PD-L1单抗的“单兵突进”到双抗药物的“多靶协同”,标志着医学从“一刀切”迈向“量体裁衣”的精准时代。依沃西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PD-1与VEGF的双抗药物,在HARMONI-2研究中表现亮眼:针对PD-L1≥1%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1.1个月,较传统单药提升近一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其突破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鳞癌中的禁忌,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双赢。这一突破背后,是整合医学“整体观”与“精准性”的辩证统一。正如杨帆教授所喻:“双抗药物不是简单的1+1,而是分子层面的四两拨千斤。”PD-1抑制剂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VEGF抑制剂通过血管正常化改善微环境,二者协同形成“免疫-血管双调控”的整合效应,这正是《黄帝内经》“阴阳和合”哲学在分子医学中的生动映照。
然而,精准治疗的道路绝非坦途。肿瘤的异质性与动态演化,如同《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成为临床分层的“阿喀琉斯之踵”。Ⅲ期临床试验KEYNOTE-024研究中,PD-L1≥50%的高表达人群仅占筛选病例的30%,而低表达患者的生存获益有限;LEAP-007研究中仑伐替尼的高剂量毒性,更暴露了联合治疗的复杂性。对此,整合医学提出了多维破局之策:张力教授团队通过HARMONI-A研究探索PD-L1动态监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为个体化治疗绘制动态画像;樊代明院士则倡导“从循证医学到真实世界研究”的整合路径,依托中国抗癌协会200余家成员单位,构建覆盖全国的真实世界数据库,将实验室的“理想数据”与临床的“复杂现实”无缝对接。这一过程,恰如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实践,让精准分层从理论构想落地为临床工具。
从实验室到病床,医学转化始终面临三大鸿沟: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脱节、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的矛盾、创新疗法与医疗资源的错配。依沃西单抗的III期临床虽证实疗效,但其剂量优化、适应症拓展(如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仍需多学科智慧的整合。杨帆教授分享的205研究显示,双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方案使病理完全缓解率达40%,为可手术患者带来治愈曙光。这一成果,正是整合医学“多维攻坚”的缩影——外科精准切除、病理动态评估、药学剂量优化协同发力,将“单兵作战”变为“集团军冲锋”。而樊代明院士提出的“三年一迭代”指南更新策略,则巧妙平衡了医学的稳定性与创新性,正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谨慎中寻求突破。
展望未来,整合医学的使命在于构建“防-筛-诊-治-康”的全链条体系。一方面,探索双抗与ADC、CAR-T等疗法的序贯联合,如HARMONI后续研究布局的“免疫+化疗+双抗”三联方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组学技术的融合,将推动治疗方案的动态优化。樊院士以“登高工程”为喻,提出将中国学者在顶刊发表的成果转化为国际指南的“中国方案”,这一愿景不仅需要科研硬实力,更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唯有以整合医学思维统摄全局,才能将“实验室的星辰大海”化为“病床前的春暖花开”。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肺癌免疫治疗的突破,既是精准医学的胜利,更是整合医学的凯歌。从依沃西单抗的双靶协同到HARMONI研究的全球布局,中国学者正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魄力,引领肿瘤治疗进入整合时代。这场学术盛会,不仅是一场知识的饕餮,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它告诉我们:医学的终极整合,在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科学的赤诚。
《淮南子》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来,当整合医学的光芒照亮更多疾病领域,当“中国智慧”通过“咔咔前沿播”这样的平台辐射全球,医学终将从“治病”走向“治人”,从“延长生存”升华为“护佑生命”。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整合医学开新境,精准治疗济苍生。”
这或许便是现代医学对“医者仁心”最深刻的诠释——在数据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让每一次实验的星火,都能燎原为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