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曹维
2025年3月31日,我参加了CACA前沿第6期关于Cell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吴开春教授主持,聚焦于合成细菌治疗肿瘤这一前沿领域,让我对相关研究进展有了清晰的认识。
讲座开始,吴教授介绍了 CACA 平台的创办宗旨,即推动中国原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传统肿瘤治疗方法存在诸多瓶颈,如手术难以清除微小转移灶,放化疗对正常细胞有较大损伤且易产生耐药性。合成细菌治疗凭借其靶向性和精准性,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刘陈立研究院梳理了合成细菌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天然菌株筛选起步,科研人员在众多微生物中寻找对肿瘤治疗有益的细菌。随后,基因工程技术被引入,对筛选出的细菌进行改造,使其具备特定功能,以更好地满足肿瘤治疗需求。如今,合成生物学技术深度应用于该领域,可根据肿瘤微环境的复杂特性,设计出高度智能化、可动态调控的合成细菌,实现精准治疗。
肖意传、李雪飞三位研究员详细阐述了合成细菌治疗的核心机制。一方面,合成细菌表达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活宿主免疫应答,召唤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通过表面修饰等手段,合成细菌能够逃避免疫清除,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避免被免疫系统过度清除,实现精准打击与持久作战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把握,体现了科研人员在设计合成细菌时的精妙考量,既要发挥治疗效果,又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干扰。郑利民教授等人的点评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合成细菌治疗的认识。他们指出,“时空调控”的设计理念是合成生物学在医学应用中的高级体现,意味着合成细菌能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挥治疗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这不仅代表了合成细菌治疗技术的高度,也为未来医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
当前,合成细菌治疗领域仍面临挑战。安全性是首要问题,必须确保合成细菌在人体内的行为可控,避免引发意外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标准化问题也亟待解决,建立统一标准才能保证治疗质量和效果,推动其大规模临床应用。不过,随着 CRISPR 动态调控、AI 辅助设计等新技术的引入,以及监管路径的逐步完善,合成细菌治疗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重大突破。Synlogic 等企业的临床进展也显示出该疗法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标杆。
此次讲座让我深入理解了合成细菌治疗的科学原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医药创新中的智慧与担当。相信在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下,合成细菌治疗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未来,我将深入学习合成生物学、肿瘤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科研素养,争取为合成细菌治疗研究贡献力量。期待合成细菌治疗能突破困难,广泛应用于临床,让更多肿瘤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