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血液科 王丽萍
3月31日晚,我有幸在线参加了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6期学术活动,聆听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研究员及其团队关于“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关键原理”的精彩报告,并见证了樊代明院士等权威专家的深度点评。此次会议聚焦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突破,以合成生物学为切入点,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令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创新:合成生物学为肿瘤治疗开辟新路径
刘陈立研究员团队发表在《Cell》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合成细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报告中提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细菌进行定向改造,使其具备精准识别肿瘤微环境、定向释放抗肿瘤药物或激活免疫应答的功能,这一策略突破了传统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局限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团队对细菌“智能递送系统”的设计——通过调控细菌的代谢通路和感应机制,实现药物在肿瘤局部的可控释放,既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全身毒性。这种“以菌治瘤”的跨界融合思路,让我深刻感受到学科交叉在医学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二、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机遇与挑战
樊代明院士在点评中强调,合成细菌疗法要真正走向临床,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安全性、标准化和个体化适配。这让我联想到当前肿瘤治疗的痛点:许多晚期患者对现有疗法产生耐药性,而合成细菌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浸润等方式填补这一空白。然而,如何确保工程菌在人体内的稳定性、避免基因水平转移风险,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作为临床医生,我期待这类疗法能早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希望未来能与基础科研团队合作,共同探索适应症筛选和疗效评估体系。
三、学科协同:抗癌事业需要“整合医学”思维
本次会议让我深刻体会到抗癌事业需要多方协同:合成生物学提供技术工具,临床医学锚定需求场景,转化医学架起桥梁。多位专家提到,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疗法的局限性,而合成细菌可能作为“载体平台”,与免疫治疗、纳米药物等手段形成组合拳。例如,工程菌或可携带PD-1抑制剂局部释放,解决全身用药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这种“整合医学”思维提示我们,临床医生需主动拥抱跨学科合作,从“疾病治疗者”转向“技术整合者”。
四、启示与行动:立足临床,推动科研与应用的闭环
作为一线临床工作者,此次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需密切跟踪前沿进展,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希望;另一方面,应积极反馈临床需求,助力科研攻关。例如,针对实体瘤的免疫“冷肿瘤”、化疗耐药等难题,能否通过合成细菌递送特定代谢酶或免疫因子进行逆转?未来,我将更注重与科研团队的沟通,参与真实世界数据收集和疗效验证,推动“基础发现-技术开发-临床验证”的良性循环。
此次CACA前沿播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剂鼓舞临床工作者投身创新的强心针。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展现出的精准性、可编程性和低毒性,为攻克癌症提供了全新可能。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抗癌事业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协作力。”作为临床科室的一员,我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前沿科技,在实践中探索转化路径,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