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 合成生物学赋能肿瘤治疗——学习CACA前沿播报第6期心得体会

渝北医院消化内科 李敏

  2025年3月31日,通过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报第6期专题学习,对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前沿进展有了系统性认识。这种融合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数学与肿瘤学的颠覆性疗法,正为癌症治疗打开全新维度。结合个人研究实践,分享三点深刻体会:

  一、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协同:细菌疗法的设计哲学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常常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本身的智慧。细菌能治疗肿瘤这一现象由来已久,但由于其机理不清、疗效无法保证长久以来未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随着时代进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教授团队赋予其新的意义,有望为肿瘤治疗,特别是实体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将兼性厌氧菌改造为厌氧菌使其在实体瘤中生存,在正常组织中死亡,从而使改造后的沙门氏菌-DB1具有靶向抗肿瘤作用,开启了这一研究的新纪元。

  二、整合思维与精细化探索:细菌疗法的广度和深度

  该研究治疗对象为多种实体瘤,若最终能应用于临床,将会有多种实体瘤患者获益,而不是局限于某单一肿瘤患者。细菌治疗肿瘤,既往已多次证实,但由于存在多种局限性,无法推广应用,该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的精准编程能力、微生物的天然优势、免疫学的调控智慧、数学的指导作用,打破了学科壁垒,为肿瘤治疗带来新思路。研究中,不断探索,逐渐深化、深挖其中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精神值得我们推广学习。

  三、免疫的重要性

  人体免疫目前仍有很多机制未能阐明,该研究显示出免疫调节在抗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是否肿瘤的发生、进展也与免疫调节密不可分?希望未来的研究能给我们答案。

  作为一名奋战在诊疗一线的临床医师,参与学习合成细菌抗肿瘤研究带给我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启发,更是治疗理念的革命性转变:1)临床视角的独特价值,治疗瓶颈的切肤之痛:面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困境,传统手段的局限性促使我们寻找突破;合成细菌疗法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的“肿瘤定向爆破”效应,为该类患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患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合成菌疗法特有的“一次输注,持续作用”特点,显著提升了治疗依从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肿瘤治疗也能变得简单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