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昕 |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思考---CACA前沿播(第6期)观后感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林昕

  3月31日晚,我有幸在线上观看了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六期)会议。会议聚焦于近期在Cell上发表的关于细菌免疫疗法研究,由刘陈立院长团队及肖意传教授团队缓缓展开文章内容的精彩解读。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基础研究人员,本次会议不仅开阔了我对国内肿瘤治疗先端研究的认知,也使我对基础研究如何转化应用于临床实际有了更多的思考。

  本次会议解读的研究创新性地将定量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应用于细菌治疗,通过构建靶向定植与抗肿瘤功能的合成菌株,系统解析细菌-肿瘤互作的关键调控要素及作用机制。首次揭示合成细菌能通过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白介素-10受体(IL-10R)的表达梯度,精准调控其自身的生物学行为,巧妙实现“既靶向实体肿瘤,又躲避先天免疫系统,还杀伤癌细胞”的三重目标。这一研究成果展现了人类对生物特性的巧妙利用(细菌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实体瘤内部),为将来的癌症治疗拓展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专家们徐徐道来的研究思路中有许多地方对我产生了启发。第一,是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急于出文章的当下,许多基础工作是难以真正应用到临床上的。因此,我非常渴望去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基础研究,才能够表现出临床应用价值。会议中,刘陈立院长解释为何将治疗载体选定为细菌的过程,让我不禁联想到爱德华·琴纳发现挤奶工不易得天花,因此发明了牛痘疫苗的故事。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应该从临床而来。观察临床中患者的治愈/发病原因,探索其背后的机理,这样的研究或能真正的反哺临床治疗。

  第二,是先进技术之间的交叉性思考、应用。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发现的背后,都有新兴技术的支持。我们不可否认,每一个发现背后技术支持的重要性。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永远在革新,若无法有效的将多种学科技术利用起来,那再多的技术也是一盘散沙。樊代明院士经常跟我们讲“合纵连横”,不仅是临床治疗上不能“一叶障目”,基础研究上也需要学习多学科知识,积极了解先端技术,然后将它们综合运用于研究。如何在日常研究中,将自己的视野从关注一个小小的分子开阔到关注疾病对机体的综合影响,仍然是我们这些年轻研究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问题。如会议主持人吴开春教授所说,能将人们普遍认为有害的细菌改造成能用于癌症治疗的载体,是非常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在机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肿瘤的时候,借助细菌去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达到消除小鼠肿瘤并降低再发的实验结果也非常令我惊叹。但是,樊代明院士也提到了,小鼠实验与临床实际仍存在较大区别,且人工创造的生物体如何去保证它不失控是该研究未来向临床转化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

  这次会议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还未成型的青年研究人员,如何培养自己在实验设计中的全面性思维,树立“我的研究之后要应用于人”的责任感,是成长路上必须思考的事情。

  就像樊代明院士经常说的那样“生物的问题用生物的方法解决”。肿瘤是生物,找到激活免疫系统的正确方法,恢复机体平衡,让癌细胞变成一颗“青春痘”,伴随人类正常生活,才是临床基础研究的最终目标。

  CACA前沿播(第6期)吸引了576万人次在线观看。不仅是我,还有数百万人在线观看了本次学术分享。我相信很多人通过本次直播都收获了不同的心得体会,患者会因新技术的出现看到希望,研究者会因思维的碰撞感到雀跃。“酒香也怕巷子深”,CACA前沿播为中国先端研究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积极推动中国的声音走向世界。虽然这是一条铺满碎石的艰难长路,但是所有人都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在这条路上挺直身板走的更远,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