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 整合视野下的肿瘤治疗新方法——CACA前沿播第6期观后感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刘丹

  2025年3月31日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6期在万众期待中如期举行,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76万人次。本期会议以《Cell: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主题,深度解读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研究员团队与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研究员团队合作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论文题为"Bacterial immunotherapy leveraging IL-10R hysteresis for both phagocytosis evasion and tumor immunity revitalization"。

  会议伊始,刘陈立研究员首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虽然细菌治疗肿瘤的现象早在百年前就被发现,但为何至今未能实现临床应用?他指出这主要受制于两大瓶颈:一是细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二是安全性与有效性难以平衡。由于对疗效产生机制和安全性贡献的理解不足,这些问题一直制约着细菌疗法的临床转化。

  随后,刘陈立主任、肖意传研究员和李雪飞研究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从表型到机制系统性地展示了这项突破性研究。团队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工程菌,该菌株能在肿瘤组织特异性增殖而在正常组织中被快速清除。研究发现,IL-10/IL-10R正反馈环路是驱动肿瘤靶向性的关键机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CD8+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高表达IL-10R,而正常组织中则表达水平较低。研究还首次揭示了免疫细胞表面IL-10R表达的"迟滞效应"——高浓度IL-10通过STAT3激活IL-10R启动子形成正反馈,即使IL-10浓度降低,IL-10R表达仍能长期维持。工程菌通过双重免疫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TLR4刺激肿瘤巨噬细胞分泌IL-10,激活肿瘤驻留记忆CD8+ T细胞(TRM)恢复其杀伤功能;另一方面通过IL-10抑制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的运动能力,延缓其对细菌的清除。

  这项研究获得了点评专家的高度评价。深圳理工大学赵勇教授指出,该研究整合了合成生物学、定量生物学、数学建模、基因编辑和肿瘤医学等多学科技术,开辟了肿瘤治疗新思路。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赞赏研究团队将致病性沙门氏菌改造为肿瘤靶向治疗手段,实现了"变废为宝"的转化医学突破。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从更宏观的视角进行了点评,令人深思。他强调肿瘤作为生物学问题,最宜采用生物学方法解决。免疫系统出了问题,长了肿瘤,就要用各种方法恢复免疫系统,细菌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肯定细菌疗法价值的同时,樊院士也警示基因改造技术需谨慎应用,呼吁科研工作者对生命保持敬畏。先进技术往往具有两面性,比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控制技术的手段。人对自然、对生命始终要怀有敬畏和谦卑。尽管该研究已发表于顶级期刊,樊院士仍建议开展更长期的动物实验以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体现了一位临床科学家严谨负责的态度。他特别指出,面对创新成果,科研工作者应保持理性批判精神,保持理智清醒,不能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更不应该迷信于权威,面对高分文章,大胆质疑、谨慎验证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相较于好评,切中时弊的批评意见才是帮助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CACA前沿播已成功举办6期,纵观这些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优秀的研究往往都深刻体现着"整合医学"的思想精髓。本期关于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研究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整合了合成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从整体观出发,系统考量了微生物-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肿瘤微环境这一复杂网络的动态平衡。这种整体性思维正是破解免疫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难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