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 CACA前沿播(第5期)观后感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  肖莉

  3月23日,有幸观看了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5期)”线上直播会议,主题为“国际首项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研究推动PD-L1单抗获批适应症”。沈琳团队分享胃癌免疫治疗研究GEMSTONE-303,它不仅为胃癌精准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引领了胃癌精准诊疗的全新时代。

  在设计GEMSTONE-303研究前,胃癌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模式已由多项随机对照研究确立。当时,国内的ORIENT-16和RATIONALE-305研究尚未完成,而国际上CheckMate-649研究已结束。因当时PD-L1表达与疗效的相关性尚不明确,CheckMate-649研究纳入全人群,未考虑PD-L1表达水平。整体数据来看,全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约1~1.5个月,总生存期(OS)延长约1.4~2.9个月,这一结果对非选择性人群而言并不理想。基于这些临床实践问题,沈琳教授团队巧妙的开展了目前唯一一个基于PD-L1单抗一线治疗CPS≥5精准人群三期注册研究。研究确认了舒格利单抗在PD-L1高表达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和价值,其是全球首个针对PD-L1 CPS≥5的晚期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探索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并成功达到了OS和PFS“双终点”。研究结果证明了舒格利单抗在胃癌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不仅改变了临床实践指南,更深化了学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认知,此次见刊JAMA正是国际学术界对这项研究的肯定与认可。同时也提示我们,未来的胃癌治疗研究设计上应遵循精准治疗的目标。胃癌是一种异质性极强的肿瘤,如果能够通过经选择的、有限的人群证明某种药物的独特作用,这将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因此,GEMSTONE-303这项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方案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同时在国际上进一步证实了胃癌精准治疗的必要性。

  会议中,樊代明院士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指出,GEMSTONE-303研究是中国学者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的里程碑,标志着治疗模式从“泛人群”向“精准分层”的跨越,更是“整合医学”理念的成功实践。他强调,未来需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与信息技术,构建覆盖“防-筛-诊-治-康”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让患者最大化获益。徐瑞华教授则聚焦技术落地,呼吁统一PD-L1 CPS检测标准,通过病理与临床协作减少技术异质性,并建议开展亚洲人群肿瘤微环境(TME)分型研究,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本土化证据。  聂勇战教授从肿瘤异质性切入,提出动态监测ctDNA及免疫微环境变化的重要性,以应对治疗过程中的耐药与复发挑战。徐建明教授针对不同人群提出分层策略:PD-L1 CPS≥5患者首选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而低表达群体需探索双免疫(PD-1/CTLA-4)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潜力。程向东教授则强调免疫治疗前移需结合TMB、MSI状态优化联合方案,并建议通过远程医疗实现基层精准治疗同质化,破解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  李兆申院士提醒临床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尤其是消化道毒性的早期识别与多学科干预,同时倡导通过患教会提升患者对精准治疗的认知依从性。王振宁教授另辟蹊径,提出借鉴乳腺癌节拍化疗模式,探索低毒联合方案在胃癌中的应用可能。张小田教授从信息化赋能角度,展望多组学数据库与AI技术将加速新靶点挖掘,推动诊疗决策智能化,并助力基层医疗实现“弯道超车”。  众位专家的洞见不仅勾勒出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未来图景,更深刻启示临床工作者:唯有以患者需求为核心,融合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方能将科研突破转化为切实的生存获益。前路虽艰,但中国学者正以智慧与担当,为全球抗癌事业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