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庭凤 | 参加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第5期)JAMA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研究会议心得

云南省肿瘤医院  龙庭凤

  2025年3月23日,有幸在线上平台全程参与了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5期)学术会议。本期会议以《JAMA:国际首项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研究推动PD-L1单抗获批适应症》为核心议题,深度解读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发表的全球首个证实PD-L1单抗联合化疗在胃癌一线治疗中显著生存获益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名称:First-line Sugem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并推动舒格利单抗(Sugemalimab)适应症获批。通过聆听多位权威专家的点评与讨论,收获颇丰。

  1. 精准分层显著提升生存获益  

  沈琳教授介绍了该研究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通过PD-L1 CPS≥5的生物标志物筛选,证实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优于传统化疗(18个月 vs. 12个月,HR=0.62),且安全性可控。张小田教授重点解读了其团队在《JAMA》发表的这篇全球首个胃癌精准免疫治疗Ⅲ期临床研究,以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规范化管理。其内容不仅推动了《CACA胃癌指南》的更新,更为全球胃癌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2. 临床实践指导与专家建议

  樊代明院士指出,该研究标志着胃癌治疗从“泛人群”向“精准分层”的跨越,标志着免疫治疗前移至一线的新标准确立。 是中国学者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贡献,体现了“整合医学”理念下多学科协作的价值。中国胃癌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需平衡疗效与治疗成本,推动本土化研究优化“效价比”。  

  徐瑞华教授强调,PD-L1 CPS检测的标准化是临床推广的前提,需通过病理科与临床团队的协作减少检测异质性,避免因技术偏差影响治疗决策。建议开展基于亚洲人群的TME(肿瘤微环境)分型研究,探索免疫治疗耐药机制。  

  程向东教授认为,免疫治疗前移至一线打破了传统化疗的局限,但需动态评估患者免疫微环境(如TMB、MSI状态)以优化联合策略。 基层医院可通过远程会诊与区域医疗中心联动,提升精准治疗的可及性。   

  李兆申院士提醒,尽管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总体可控,但需警惕消化道毒性(如免疫性肠炎)的早期识别与多学科干预,尤其针对老年或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可通过患教会普及精准治疗理念,提升患者对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认知与依从性。    

  徐建明教授指出,对于PD-L1 CPS≥5或MSI-H患者,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应作为一线首选;而低表达患者需探索双免(如PD-1/CTLA-4抑制剂)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潜力。  

  聂勇战教授从病理学角度补充,需关注肿瘤异质性对疗效的影响,建议通过动态ctDNA监测指导治疗调整。  

  王振宁教授提出,可借鉴乳腺癌MECCA研究的“节拍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模式,探索胃癌中低毒联合方案的应用。  

  本次会议不仅展现了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前沿突破,更通过专家点评深化了对临床研究设计、转化难点与机遇的理解。作为临床肿瘤内科医生,我们需以“整合医学”为纲,将科研创新与患者需求紧密结合,建立涵盖外科、放疗、病理、影像、营养支持及心理干预的全程管理团队,优化治疗时序与联合模式。多参与真实世界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疗效与安全性数据,助力指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