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血液科 何施逸
3月23日晚,我有幸线上参与了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五期学术会议。在这场聚焦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高端论坛中,沈琳教授、张小田教授等权威专家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前沿研究成果,为全国医疗同仁呈现了一场兼具科学深度与临床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会议不仅展现了中国抗癌领域的前瞻性探索,更为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精准医疗破局胃癌治疗,改写患者生存轨迹
沈琳教授团队主导的“国际首项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研究”无疑是本次会议的核心亮点。研究通过精准筛选PD-L1高表达患者群体,证实了免疫单抗疗法在晚期胃癌中的显著疗效,最终推动该疗法成功获批适应症。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填补了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空白,更以“中国智慧”为全球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希望。沈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精准分型是免疫治疗获益的关键,这提示临床医生需从“粗放式用药”转向“个体化诊疗”,通过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技术手段,为患者匹配最优治疗方案。这一理念的落地,将大幅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患者无效治疗的风险。
二、信息化赋能医疗创新,构建抗癌生态新图景
张小田教授从肿瘤信息化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临床研究的融合路径。她指出,信息化技术能够高效整合多源异构医疗数据,助力研究者挖掘潜在治疗靶点、预测疗效及不良反应。例如,通过构建胃癌患者的多组学数据库,可加速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为精准分型提供更精细的“标尺”。此外,AI辅助的诊疗决策系统有望缓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痛点,让精准医疗惠及更多患者。张教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推动医疗公平、提升整体抗癌能力的战略引擎。
三、大咖论道:跨界协同,共绘抗癌未来
樊代明院士的点评高屋建瓴,强调“整合医学”理念在抗癌事业中的核心地位。他呼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体系。多位嘉宾亦指出,当前抗癌研究需从单一药物研发转向“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多学科协作(MDT)优化治疗策略。这些观点为医院科室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强化跨科室协作、拥抱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诊疗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启示与行动:以学术之光,照亮临床之路
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此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精准”与“整合”已成为抗癌领域的核心命题。未来工作中,我们需积极落实以下方向:
1. 推进精准诊疗实践:在胃癌等实体瘤治疗中,常规开展PD-L1等生物标志物检测,制定个体化方案;
2. 深化多学科协作:联合病理、影像、信息等科室,建立肿瘤诊疗一体化平台;
3. 拥抱数字化工具:利用AI辅助系统优化临床决策,参与真实世界研究以积累本土数据;
4. 加强患者全程管理:从治疗延伸至预后监测、营养支持及心理关怀,提升生存质量。
此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一声催人奋进的号角。在抗癌事业迈向精准化、智能化的今天,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以开放之姿拥抱变革,将前沿成果转化为救治患者的切实力量。让我们携手同行,以科学之光驱散病魔阴霾,共同书写人类抗击癌症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