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湘华 | 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的成功典范

建瓯市立医院 杨湘华

  在2025年国际胃癌诊疗史册上,3月23日注定镌刻着中国转化的印记。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第五期揭幕的GEMSTONE-303研究,完整呈现了从PD-L1/PD-1通路机制解析到III期临床验证的转化链条:通过全人源IgG4抗PD-L1单抗设计规避免疫原性风险,依托全国60家中心协同完成1227例患者筛查,最终实现舒格利单抗在CPS≥5人群的OS显著提升。这场由樊代明院士领衔、李兆申院士等跨学科专家联合点评的盛会,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从“实验室发现”到“全球适应症获批”的完整闭环。

  GEMSTONE-303研究堪称转化医学的教科书级案例。从靶点机制解析到III期临床验证,从生物标志物探索到适应症获批,完整呈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价值的转化路径。

  转化链条的第一环是靶点选择的科学性。沈琳教授团队深挖PD-L1/PD-1通路在胃癌中的独特生物学意义:不同于PD-1单抗同时阻断PD-L1/PD-L2,舒格利单抗选择性抑制PD-L1,保留PD-L2介导的自身免疫耐受,这可能是其3级以上irAE发生率仅4.1%的关键机制。这种基于靶点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化设计,避免了同类药物的“泛阻断”毒性。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临床前研究的扎实性。张小田教授披露的I期研究数据(ORR 60%,PFS 8个月)为III期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团队创新性采用“无缝扩展”策略:在I期剂量探索阶段即纳入CPS≥5患者,快速验证疗效信号。这种“转化加速”模式,较传统分阶段研究节省至少18个月。

  同时该研究的生物标志物转化堪称典范。研究首次前瞻性验证CPS≥5的预测价值,并创新性设置CPS≥10探索性终点。这种“主次分明”的标志物研究策略,既确保证据强度,又为后续研究预留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建立了标准化PD-L1检测流程,通过中心实验室质控确保数据可靠性——这种“伴随诊断”体系的建设,为精准医疗落地奠定基础。

  该研究对转化医学的启示也同样深远。首先,证明“老靶点新探索”的价值:在PD-1单抗屡遭失败的胃癌领域,通过精准分层和药物优化仍能突破。其次,彰显“临床需求导向”的重要性:针对中国胃癌高发、化疗疗效瓶颈的现状,选择一线治疗场景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最后,揭示转化医学的复杂性:从机制研究到方案设计,从中心实验室建设到多中心质控,每个环节都需精密配合。

  未来转化医学的突破点已然清晰,这场学术会议揭示:唯有打通基础-临床的“双向通道”,才能让更多实验室发现真正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