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妮 | 中国胃癌研究的国际突破

泉州市第一医院 洪燕妮

  3月23日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第五期论坛上,沈琳教授团队发表于《JAMA》的胃癌免疫治疗研究引发全球关注。这项完全基于中国患者数据、由中国学者主导的临床研究,不仅实现治疗突破,更通过樊代明院士推动的国际化战略,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标准。

  这项完全基于中国胃癌患者数据(全国60余家中心参与)的III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PD-L1 CPS≥5人群接受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的显著获益:中位总生存期(OS)达15.6个月,较对照组延长3个月(HR=0.75),无进展生存期(PFS)提升1.6个月(HR=0.66)。研究通过前瞻性选择CPS≥5阈值(而非国际常用的CPS≥1),将精准治疗理念贯穿始终,其设计思路与徐建明教授参与的CheckMate-649研究(PD-1单抗全人群OS 14.4个月)形成差异化突破。

  研究结果已产生实质性国际影响:2024版APASL(亚太肝病学会)胃癌治疗指南将CPS≥5作为PD-L1单抗治疗筛选标准,直接引用该研究数据。相较于NCCN指南仍沿用的CPS≥1阈值,中国学者提出的新标准在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临床实践中获得优先采纳。李兆申院士特别指出,这种标准输出标志着我国从"临床数据贡献者"向"诊疗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研究的安全性数据(3级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4.1%)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埃及开罗大学附属医院的交流中,当地专家重点关注该方案在医疗资源有限地区的适用性,舒格利单抗组仅22%患者发生任意级别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特点,显著优于PD-1单抗的历史数据。

  樊代明院士披露的中国抗癌协会年度计划——建立350个省级肿瘤整合医学基地、召开7大区域学术会议,为研究成果的国内落地与国际推广构建系统网络。正如徐瑞华教授所言:"中国胃癌研究正在形成'临床突破-指南更新-全球实践'的完整链条。"此次论坛280万人次在线观看(含31家媒体转播),印证了我国肿瘤学术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

  此次研究突破印证了中国胃癌诊疗的创新能力:通过精准分层确立国际标准,依托中国抗癌协会的全球传播网络推动临床转化,以安全性优势适配发展中国家需求。这些扎实的工作正在改写全球胃癌治疗格局,而每月两场国际会议的常态化机制,将持续推动中国智慧服务世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