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波 | 精准医学在胃癌治疗中的突破与挑战

福建省肿瘤医院 林榕波

  2025年3月23日,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第5期以胃癌免疫治疗为焦点拉开帷幕。这场聚焦《JAMA》重磅研究“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学术盛会,首次以前瞻性分层设计验证PD-L1 CPS≥5人群的精准获益,将胃癌免疫治疗从“广谱覆盖”推向“靶向狙击”的新高度。樊代明院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合纵连横”的整合医学理念,而沈琳教授团队通过CPS≥5阈值筛选,使死亡风险降低25%的临床数据,不仅为国际胃癌诊疗树立新标准,更彰显了中国学者在精准医学领域的突破性探索。

  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于首次基于PD-L1 CPS≥5的精准筛选标准设计III期临床试验。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既往免疫治疗经验的深刻反思。沈琳教授指出,早期PD-1单抗研究(如KEYNOTE-062)的失败教训表明,全人群治疗可能稀释免疫治疗的真实获益。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PD-L1 CPS≥5的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显著更优,团队大胆采用前瞻性精准分层策略,最终在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组观察到中位总生存期(OS)从12.65个月提升至15.6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5%。这种“精准狙击”策略的成功,标志着胃癌治疗从“广谱轰炸”转向“靶向制导”的范式转变。

  然而,精准医学的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徐建明教授在点评中犀利指出:CPS≥5的阈值是否最优?亚组分析显示CPS≥10人群的HR值低至0.58,提示更高阈值可能带来更大获益。但提高阈值意味着可惠及患者比例下降,如何在疗效与可及性间权衡,需要更精细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此外,李兆申院士提出的胃癌异质性难题仍未完全破解——即便在CPS≥5群体中,仍有部分患者应答不佳,提示可能需要联合TMB、MSI等分子标志物构建多维预测模型。

  该研究对临床实践的启示深远。张小田教授展示的生存曲线显示,舒格利单抗组在治疗早期即与对照组显著分离,这种“快速起效”特性可能改变治疗决策模式。对于高肿瘤负荷患者,早期联合免疫治疗或可迅速控制疾病进展,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但王振宁教授提出的外科视角问题同样关键:新辅助治疗中,这种方案能否提高R0切除率?其病理完全缓解(pCR)数据尚未披露,这将是转化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精准医学的浪潮下,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依然存在。CPS<5患者的治疗困境、免疫耐药后的跨线治疗策略、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都是未来研究的“硬骨头”。程向东教授强调,唯有通过持续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才能将精准医学的拼图逐渐完善。这场学术会议不仅是一场成果展示,更吹响了胃癌精准治疗攻坚战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