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放射治疗大会顺利召开

      2025年4月11日至2025年4月13日,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场在山城重庆召开,现场3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周伟教授主持。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附属胂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教授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整合肿瘤学大会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学术盛会之一,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大会贯彻“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理念,持续推动整合医学的深度发展。肿瘤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共同提升其在肿瘤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肿瘤防治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12日下午的会议分为5个环节。

     第一节:前沿技术与新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平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颖教授共同主持。两位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提到,放射治疗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希望大家能在此次讨论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短程放疗的前世今生》。近年来,短程放疗以其"短平快"的独特优势,正在改写直肠癌的治疗格局。章真教授系统回顾了短程放疗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新辅助短程放疗模式的演变。从单纯放疗过渡到联合化疗,短程放疗表现优异。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探索,为早期和局部进展期患者提供了更多保肛可能。章真教授提到,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病理完全缓解率方面呈现优于长程放疗的趋势,而这些初步结果尚需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和对照试验加以验证。章真教授的讲授内容详实,观点新颖,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诊疗参考。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刘林林教授《小细胞肺癌免疫联合治疗新探索》。小细胞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快速倍增、易发生广泛转移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吸烟高度相关。刘林林教授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的ADRIATIC研究可改善疗效、成为新标准出发,深入分析了不同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化疗联合免疫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标准治疗基础上,纳米顺铂可提升疗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的四药联合模式将成为新的一线治疗选择;放免基础上序贯胸部放疗取得了优秀的生存数据。她的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深刻思考。

      在点评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的李建成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胡德胜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靳富教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宝贵的见解,进一步深化了与会者对报告内容的理解。

      第二节:临床应用与经验分享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刘士新教授和山东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尹勇教授共同主持。他们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曹新平教授《中国近距离放疗技术的应用进展》。他详细介绍了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为引领的团队在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中开展近距离放疗的疗效及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3D打印制作的施源器辅助定位模板成为近距离放疗剂量分布优化的基础,个体化的组织间插植模板已经进入日常工作中。曹新平教授总结到近距离放疗是是目前最适形、最精准、有最高单次剂量的放疗技术。3D影像及3D打印的普及提高了近距离放疗技术的精准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金晶教授《直肠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进展》。近年来,由于免疫药物引入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重塑了直肠癌治疗的新格局。金晶教授在本次大会上系统总结不同放疗模式联合免疫药物在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个体化治疗的研究,为探索直肠癌新辅助放免联合协同增效的治疗方案带来了新的思考。

      点评环节,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刘文其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洪金省教授重庆大学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郭启帅教授分别对两位演讲嘉宾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深刻见解。

      第三节:个性化治疗与多学科合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永忠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祝淑钗教授主持。他们强调了个性化治疗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重要性,并邀请多位专家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菊教授介绍了她的研究《鼻咽癌放疗护理门诊的全周期症状管理体系建设》。鼻咽癌患者症状复杂(口腔黏膜炎、皮肤损伤、营养不良、吞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全周期管理覆盖评估、预防、治疗、康复、随访全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依从性,也为专科护理门诊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规范的参考模式。

      上海市胸科医院蔡旭伟教授《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放化免进展》。围手术期免疫疗法显著延长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基于CheckMate 816等关键研究,蔡教授系统分析了免疫联合放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新辅助放化免可能成为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策略。通过分享团队临床经验,蔡教授特别探讨了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免疫的创新新辅助治疗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点评环节中,山西省肿瘤医院的李杰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孙新臣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谢悦教授和汪春雨教授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节:综合治疗与前沿实践

      安徽省肿瘤医院的袁双虎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的杨永净教授主持。两位主持人分别介绍了综合治疗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前沿实践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戴建荣教授《机器人技术在放疗行业中的应用》。戴教授详细介绍了机器人主要分为直角坐标机器人、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以及仿生机器人五大类。机器人根据不同的移动对象在放疗的不同环节中发挥不同的关键性作用。与传统机械装置相比,机器人系统可以提高准确性、安全性、灵活性、可靠性。机器人技术已较多地应用于放疗领域,从射野角度设置、图像引导、患者摆位、近距离插植到质量保证,都有成功的应用案例。戴教授最后展望了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机器人已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将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效率。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伟教授《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放疗进展》。脑是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也是影响晚期肺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周伟教授全面分析放疗联合不同治疗模式如免疫、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等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进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还改变了脑转移治疗的整体格局,是未来治疗的新趋势。除此之外,周伟教授展示了自己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非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宝贵经验。

      在点评环节,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刘华文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世雄教授和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的任洪波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五节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隋江东教授主持,来自四川华西医院的邹炳文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翁克贵教授分别作为《Ⅲ期不可切NSCLC数据速递POLESTAR研究解读》和《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重新定义EGFR-TKI耐药后NSCLC的标准治疗》的报告 。

      13日上午的学术会议分三个环节。

      第一节:前沿技术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袁响林教授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郁志龙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一节的议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惠周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进行了学术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惠周光教授《人工智能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AI技术在食管癌放疗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惠周光教授系统阐述了AI在靶区勾画、计划设计、疗效及副反应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特别强调其在预测新辅助放疗疗效方面较传统影像学更具优势。惠教授通过分享团队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研究,为AI在食管癌新辅助放疗疗效预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指出当前研究需提升质量并加强预后预测探索,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放疗在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中的应用》。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拥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朱正飞教授强调了在免疫治疗时代,放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治疗价值不可或缺,尤其针对有脑转移的患者,放疗与免疫治疗具有空间和生物学协同增效作用。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因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加持,长生存不是梦,尤其针对寡转移、寡残留、寡进展患者加强局部治疗尤为重要,如何选择优势人群实施精准治疗极其重要,而对于放疗联合免疫的机制仍需积极探索。

      在点评环节中,田序伟(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赵仁(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魏启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三位专家的发言,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多临床实践的视角。

      第二节:个性化治疗探讨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的孔琳教授与上海长海医院的张火俊教授共同主持。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袁智勇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进行了学术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袁智勇教授《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疗》。脑转移瘤对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负面影响。相较于传统的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提供了靶向的高剂量辐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良反应,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袁教授针对脑部立体定向放疗中靶区勾画经验、处方剂量、治疗后的放射性脑损伤、内科治疗的联合等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宝贵的团队临床经验。袁教授最后总结到立体定向放疗因其具有定位精确、剂量集中以及损伤相对较小等优点,逐渐成为肺癌脑转移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临床实践中肺癌脑转移患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每位患者的治疗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癌治疗的应用》。对于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非鼻咽癌)的治疗,姑息性化疗是大部分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经典治疗方案。近年来,抑制检查点分子抑制剂已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杨坤禹教授梳理了多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或者靶向在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研究,这些研究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目前疗效欠佳。姑息放疗能够改善部分复发/转移头颈鳞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Quad shot放疗具有有效、低毒、效比高的优点,其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

      点评环节,南昌市人民医院的丁景弦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张娜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李光辉教授提供了深刻的临床研究反思,拓展了与会者的视野。

      第三节:技术创新与合作展望

      包头市中心医院的武云教授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春波教授共同主持。二位主持人协同带领大家探索肿瘤治疗的多领域创新。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庞青松教授《天津肿瘤医院食管癌放疗经验》。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庞青松教授介绍了天津肿瘤医院食管癌放疗流程,重点分享了其团队放免联合、新辅助治疗与器官保全等特色研究,并强调根治性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报告还提出围放疗期营养管理路径,展示了团队在临床转化与放疗机制探索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食管癌精准放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慧教授《质子治疗在胸部肿瘤中的优劣势》。由于质子体积更小,而且布拉格峰(Bragg Peak)不存在长拖尾,毒副作用更小,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一定优势。朱慧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团队质子治疗实施中的质控流程、关键环节等宝贵经验。随后,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质子治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相较于常规光子放疗,质子治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区域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在局控率、生存率及毒副作用等均显现出优势。但由于质子治疗不同于传统放疗,明确适合接受质子治疗的患者群及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乔俏教授《局晚期头颈鳞癌免疫治疗探索》。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患者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根治性同步放化疗虽然是目前局晚期头颈鳞癌的标准治疗,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日益凸显。乔教授回顾了既往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在局晚期头颈鳞癌患者中并未取得生存获益,但免疫治疗联合CRT显示EFS数值上的获益趋势:PD-L1高表达人群、下咽癌和HPV阴性人群可能是潜在获益人群。乔教授最后总结到未来选择免疫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优化照射靶区,筛选优势人群有望改善头颈部肿瘤免疫治疗联合CRT的治疗结局。

     在点评环节,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静教授以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阳教授分别针对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提供了全面的专业见解。

      此次大会不仅促进了全国各地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学术交流,更加强了各大医院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专家们的智慧碰撞为推动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指出了发展的新方向。期待未来更多类似的学术会议,为肿瘤治疗事业不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