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清明节前夕,一场以”爱在清明,致敬生命“为主题的特殊的生前告别仪式在江苏苏州温情举行。这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常委李惠玲院长牵头策划的一场”生前葬礼“,仪式主角是44岁的郭雪英女士,现场吸引了60多位她生命中的贵人和亲友及多位生命教育领域专家,成为苏州地区首次公开举办的活人葬礼实践。他们通过这场”生命预演“,与现场来宾共同探讨生死哲学,传递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
颠覆传统的生命教育课
仪式现场,身着素雅白衣的郭雪英女士静卧在粉色花丛中。在主持人诵读她的生平介绍后,雪英女士在预先录制的“人生告别视频”中向亲人朋友们一一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在场者无不动容。随后,伴随着她最爱的音乐《我愿》,所有来宾手持玫瑰列队祝福。现场既保持着葬礼特有的肃穆,又因主人公的“在场”呈现出独特的互动性——多位亲友在凝视“安息”中的雪英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提升了对生命的敬畏感,止不住地潸然泪下。而她在仪式落成后,伴着《一起爱不等待》的歌声起身,拥抱新生,让我们重新认识死亡,打破死亡的沉默,将生命的谢幕变成一场温暖的重逢。这不仅是一场生前告别,更是直面死亡、体验死亡,穿越生死,感知生命,珍惜当下,向死而生,向阳而活,传递情感、传承孝慈。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常委李惠玲院长动容地分享到:“这绝非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而是用极致体验,至高境界打破死亡禁忌的生命教育。当主人公能亲耳听见他人评价自己的一生,这种反馈对生者而言是珍贵的成长契机。”
生前预嘱:让生命归途握在自己手中
活动特别设置的“生命规划研讨”环节,将“生前预嘱(Living will)”这一前沿概念推向公众视野。作为中国大陆首个生前预嘱立法地区(2023年实施)的实践者,深圳安宁疗护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分享数据:立法两年来,当地签署生前预嘱的市民中,83%为40-65岁群体,其中72%表示“希望避免过度医疗带来的尊严丧失”。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关怀常委、中国人口促进会临终关怀专委会常务理事、苏州生前预嘱推广中心创始人、苏州彤日华瑞老年精神关爱中心创始人、苏州天路生命礼仪有限公司创始人管馨远女士,也是本场活动的总导演和总设计师,她在现场一段深情告白讲述天路生命礼仪的浪漫故事,以及对于生前预嘱的推动,再度升华了这一场生命教育的意义:“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在地球上活好、走好的一段旅程,因活好才走好,因走好才心安。一场活人葬礼这是对活着的生命最好的教育,签署生前预嘱不是放弃生命,而是对生命质量的更高追求。”。
死亡教育的破冰之旅
一位传统文化学用者称,此类活动反映城市知识群体对死亡认知的转变:“当‘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观念遭遇现代医疗伦理困境,人们开始重新定义生命终点站的意义。”现场参与者俞女士的感言颇具代表性:“看着健康的朋友模拟死亡,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母亲临终前反复拔掉鼻饲管——我们强加的‘孝心’可能正是最残忍的折磨。”
这次“生前葬礼”,将死亡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体验,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不可逆性和独特性,令大家更加珍惜当下,重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死亡话题相对禁忌,苏州首次举办的这场“活人葬礼”,以独特的方式向社会传递了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必将引发公众对死亡问题的更多关注和思考,让更多人学会正确地看待死亡,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是帮助个体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后续,主办方还将推出“生命教育体验营”,通过模拟遗嘱撰写、临终情景扮演等活动将死亡教育引向深入。正如郭雪英在现场发言中所言:“今天的‘死亡’让我更清晰地看见——活着,就要有尊严地活;离开,也要有准备地走。”“如果人生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出生就是封面,归去就是封底,内容要靠自己填写。”“所以,我要活成一束光,用生命唤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