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副主委路桂军教授牵头组织了“爱在清明 生命共融——安宁疗护与生死观的多元探索论坛”活动。这场以清明为契机的生死对话,不仅是一场跨学科的学术碰撞,更是一次对中国本土生死智慧的深度叩问。与会者以民族文化为镜、以现代医学为桥,共同探寻生命终章的尊严与温度。
民族文化与现代医学的交融:生死观的本土根脉
活动开篇即聚焦中国多民族生死智慧的文化价值。西南民族大学罗庆春教授以彝族“诺苏人”的生命观为切入点,揭示了“生与死”在彝族文化中的辩证统一:彝族人将死亡视为“魂归祖界”的自然历程,葬礼中的《指路经》既是送魂的仪式,更是重构生命意义的叙事。他指出,当代文学对少数民族生死观的疏离,实则是文化断裂的隐喻,而彝文创作正通过史诗与仪式的现代转化,让濒临消逝的生命哲学重焕生机。依乌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少数民族生死观的现代启示。指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死亡视为与自然、祖先和社区重新联结的契机:在凉山,彝人通过“送灵归祖”仪式,让逝者与祖先共融。这种“生死一体”的智慧,恰恰是现代安宁疗护亟需的精神资源。
生死智慧赋能安宁疗护:从理论到实践
在圆桌讨论环节,跨界专家们围绕“生死智慧如何赋能安宁疗护”展开激辩,勾勒出本土化实践的多维图景。医学与人文的对话: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路桂军直言,现代医学常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当医生只关注肿瘤大小而忽视患者的恐惧,镇痛药物缓解了躯体疼痛,却治不好心灵的孤岛。”他提出,安宁疗护应借鉴彝族“死得安然”的哲学,将医疗目标从“延长生存期”转向“提升生命质量”,让患者在与家族、信仰的联结中寻得安宁。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马克教授分享了云南经验。他的团队将文化信仰纳入多学科诊疗体系,开发出“文化需求评估量表”:既尊重各族群对临终仪式、饮食禁忌的差异化需求,又提炼出被倾听、被尊重、与亲人和解的共性诉求。我们不是在护理流程中‘贴文化标签’,而是以文化为媒介,重建医患信任。俄比解放所长强调 “不将传统视为落后的他者,而是视作可对话的主体”。以凉山彝区案例,回应现代医学伦理与传统信仰的冲突。既保留‘清醒告祖’的仪式时间,又适时使用药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艺术疗愈:跨越生死的情感之桥
论坛尾声,一场特殊的“临终关怀音乐会”将气氛推向高潮。彝族服饰专家阿吉拉展示的寿衣,以象征永恒的蕨纹刺绣诠释“向死而生”的美学;彝族歌手吉萨用歌声讲述了生命的故事。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彝族音乐的魅力,更通过音乐传递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音乐与生命叙事的结合,为与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知生死的方式。弹弹乐团即兴创作,一首《送你一朵小红花》演绎了生命渐弱时爱的传递。当最后一声音符消散,会场陷入静默——这恰是对论坛主题的最佳诠释:真正的生命共融,始于对死亡的凝视,成于文化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