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飞龙 | 整合医学的艺术在肿瘤治疗中绽放——从舒格利单抗研究看多学科协作的力量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宁飞龙

  2025年3月23日,我有幸在线观看了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沿播”第5期学术直播。本期聚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发表于《JAMA》的重磅研究——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晚期胃癌的突破性成果。这场学术盛宴不仅让我领略了临床科研的严谨与创新,更深刻体会到整合医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患者生存的希望。

  沈琳教授团队主导的GEMSTONE-303 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针对PD-L1 CPS≥5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舒格利单抗联合CAPOX化疗方案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15.6个月,较单纯化疗组延长3个月(HR=0.75),无进展生存期(PFS)亦显著改善(7.6个月 vs 6.1个月,HR=0.66)。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首次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取得生存获益,且安全性可控(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53.9% vs 50.6%),为全球胃癌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这项研究是整合医学的典范,体现了免疫治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贯通,以及精准医学与循证医学的融合。机制上,舒格利单抗通过阻断PD-L1/PD-1通路激活T细胞抗肿瘤效应,而化疗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二者形成“免疫激活-肿瘤清除”的正反馈循环。研究首次严格筛选PD-L1 CPS≥5的患者,避免了“广撒网”式治疗的资源浪费,体现了“精准分层、优势获益”的整合医学思维。此外,研究的成功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包括病理科PD-L1检测标准化、肿瘤内科治疗策略优化以及统计学团队设计分层分析。

  尽管免疫治疗成本较高,但通过精准筛选目标人群(如CPS≥10者HR低至0.65),可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并避免无效患者的陪跑,这与整合医学“以患者为中心、兼顾疗效与公平”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李兆申院士在讨论中还强调,中国作为全球胃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40%,但早期诊断率长期不足30%。这种"发现即晚期"的现状直接导致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该研究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使原本陷入治疗困境的患者群体看到了延长生存期的切实可能。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以整合医学的临床实践“防筛诊治康”诠释了该研究的价值和中国胃癌防治方针。他指出,未来需推动早筛早诊与精准预防,以降低疾病负担。治疗方面,舒格利单抗研究的突破印证了"个体化整合治疗"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艺术,整合医学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式优化组合、合理序贯使用。通过整合医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艺术。

  作为医学生,此次学习让我对整合医学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叠加,更是思维模式的革新。临床研究需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分子机制-人群特征-治疗策略”链条中寻找创新点。未来医生需具备“全局视野”,既能深入理解分子靶点,又能统筹多学科资源,更需关注诊疗方案的社会价值。

  “CACA前沿播”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中国肿瘤学界如何以整合医学为笔,在肿瘤治疗的画卷上绘就生命的新希望。舒格利单抗研究的成功,不仅是科学数据的胜利,更是多学科智慧交融的结晶。医学的终极艺术,在于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温暖的生存。期待未来更多整合医学成果惠及患者,让抗癌之路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