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林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放疗科临床工作一线的博士研究生,今日全程聆听CACA前沿播第三期关于鼻咽癌精准放疗的里程碑研究,仿佛目睹了一场医学版的“破茧成蝶”——从临床困惑到科研突破,从争议焦灼到柳暗花明,每一步都让我对“医生”二字的分量有了更深的体悟。
悬而未决的“顽疾”:从化疗疗效到放疗困局
孙颖教授的开场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临床实践中的“顽疾”。她回顾了马骏院士团队既往的重大发现:放疗前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能让90%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肿瘤显著缩小。但随之而来的放疗靶区划定争议,却成为横亘在“有效”与“优效”之间的鸿沟。按化疗前范围照射,患者长期口干、听力损伤;按化疗后范围,临床医生担心遗漏亚临床病灶。这让我想起自己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靶区勾画培训——带教老师反复强调“安全边界”,那种“治愈却致残”的悖论始终萦绕心头。孙颖教授的发言再次印证:临床中每一个“习以为常”的操作,都可能是科研突破的入口。
从“保生存”到“优生存”:医学的温度与深度
唐玲珑教授在介绍研究设计和结果时,反复强调“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团队基于临床中患者真实的困境,提出“缩小放疗范围”的假设,再通过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博士课题:是否真正触摸到了患者的需求?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临床痛点的深情对望。未来入职放疗科后,我愿做一名“临床问题的捕手”,从每一次查房、每一份病历中捕捉科研灵感,让研究扎根于泥土,开花于云端。
以“匠人”之心,铸“精准”之光
马骏院士在展望未来时,提到“精准放疗的边界永无止境”。或许未来某天,我们不再需要“化疗前/后”的二元选择,而是建立动态模型,像追踪台风路径般预判肿瘤退缩轨迹,同时不能忘记疾病的治疗是“概率的战争”,任何决策都是基于群体证据与个体特征的博弈。而这项研究正是在现有的情况下将“精准”二字发挥到极致。这背后,是马骏院士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马骏院士的分享如同一记警钟:医学进步从无捷径,唯有在领域内深挖一口井,才能涌出甘泉。
做一座连接科研与临床的桥
会议尾声,樊代明院士的总结振聋发聩:“现代医学不能单打独斗,整合与转化才是灵魂”。作为一名放疗科新人,我深知自己无法立刻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做到:在临床中做“细节的拾荒者”——记录每位患者放疗后的细微不适,从中提炼科学问题;在科研中做“数据的炼金师”——用严谨的试验将临床困惑转化为指南证据;在沟通中做“希望的摆渡人”——用通俗的语言让患者理解医学研究的进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此刻窗外广州大雨如注,雷声轰鸣,我忽然觉得,医学的春天未必是莺飞草长的童话——它更像这场岭南暴雨,在雷暴中冲刷陈规,并且浇灌临床进步的新芽。而我们每一位临床工作者,恰是站在雨幕中播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