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黄彬
在全程观看了中国抗癌协会第二期前沿直播后,作为一名深耕胃肠外科临床工作十余年的医生,我深切感受到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术(taTME)带来的技术震撼与理念革新。这场集结国内外顶尖专家的学术盛宴,不仅展现了我国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前沿突破,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引。以下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谈谈几点深刻体会:
一、技术突破重塑低位直肠癌治疗格局
传统经腹入路手术对于男性、肥胖或骨盆狭窄患者而言,犹如在"深井"中操作,视野暴露困难、保肛率低等问题长期困扰外科医生。康亮教授团队历时十年的研究成果,让我想起曾主刀的一例BMI>30的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当时因无法充分暴露术野,最终被迫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而taTME通过逆向解剖的革新路径,将操作平面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这种视角转换犹如在黑暗隧道中点亮了明灯。尤其对直肠系膜"盲区"的精准处理,使得保肛率提升至83.6%,让更多患者避免了永久性造口带来的身心创伤。
二、规范体系铸就技术生命力
张宏教授强调的"并发症管理七步法"令我深有共鸣。在2018年初次接触taTME时,团队曾遇到一例术中直肠穿孔病例,究其原因正是未严格遵循解剖层次。这警示我们: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规范化体系之上。CTESC建立的阶梯式培训模式——从新鲜冰冻尸体实操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导师制,这种"理论-模拟-实战"的三维培养体系,有效规避了学习曲线期的风险。正如王锡山教授所言:"优秀的外科技术不应是某个医生的独门绝技,而应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
三、整合医学理念指引发展方向
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整合外科治疗统览下的taTME治疗"理念,恰与近期接诊的一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例不谋而合。该患者先行新辅助放化疗后,通过taTME实现R0切除,术后结合免疫治疗,3年无复发生存。这印证了单一技术突破必须融入多学科诊疗(MDT)体系才能发挥最大效能。童卫东教授展示的机器人辅助taTME病例更提示我们:当3D视觉系统与机械臂的540°旋转功能相结合,原本受限的操作空间将迎来革命性改变,这需要外科医生与工程师的深度协作。
四、临床研究驱动技术迭代
康亮团队开展的全国多中心RCT研究(n=1115)打破了传统临床观察研究的局限性。这让我联想到所在医院参与的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手术多中心研究,深刻体会到高质量临床数据对技术推广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研究中采用的IDEAL框架,从创新、发展、探索、评估到长期研究五个阶段,为外科新技术评价树立了标杆。许剑民教授强调的"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跨越",正是当前外科转型的关键所在。
展望未来,taTME技术的发展仍需在三个方面持续突破:其一,建立全国性手术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实现精准质控;其二,开发智能化培训系统,利用VR/AR技术缩短学习曲线;其三,探索生物材料在经肛入路中的应用,如可降解支架辅助肠管固定等。作为临床一线医生,我们既是技术革新的受益者,更应是实践创新的参与者。此次学术盛会不仅点燃了技术探索的热情,更坚定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证据为基石、以整合为方向的职业信念。期待在CACA平台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结直肠外科能涌现更多引领全球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