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 揭海清
通过中国抗癌协会(CACA)主办的“前沿播”两期线上学术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科研在国际学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国科学家正以原创性研究推动全球医学进步,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团队开发的NDV-GT基因工程溶瘤病毒,突破了传统溶瘤病毒免疫原性不足、静脉注射安全性等难题,在晚期耐药癌症患者中疾病控制率高达90%,且无严重不良事件。这项研究不仅被顶级期刊《Cell》发表,还受到《Nature》专文报道,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这是中国在基础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展现了我国在肿瘤治疗技术创新上的强大实力。
科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进步,而临床医学无疑是这一目标的最前沿。康亮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从临床需求出发,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取得突破。当前,直肠癌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其他治疗的基石。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已被确立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腹腔镜TME因其能够加速术后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成为首选手术方式。然而,对于男性、肥胖患者等,腹腔镜TME可能面临骨盆空间狭窄的挑战,导致切除标本质量下降、并发症率升高,甚至需要中转开腹手术,影响患者预后。尽管机器人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其高成本和设备局限性限制了广泛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经肛TME(taTME)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taTME利用现有的腹腔镜TME器械,通过自下而上的操作路径,能够更精确地处理肿瘤远端,并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手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实现更高水平的微创。此外,taTME对肿瘤远端切缘的更好掌控,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肛门保留率,避免因永久性肠造口而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便。然而,taTME的推广需要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自2010年首次报道以来,taTME一直存在争议。2019年和2020年,挪威和荷兰的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taTME患者的局部复发率高达10%,是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两倍,导致挪威暂停了该手术。尽管如此,taTME在明确下切缘、便于切除下段直肠等方面的优势,仍受到外科医生的认可。
康亮教授团队主导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TaLaR研究)是全球首个关于taTME的RCT研究,在2024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三年随访生存结果。研究显示,taTME手术不仅在3年无病生存率(DFS)方面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更在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提升保肛率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创新的“从下往上”手术路径,使盆底结构的精准处理成为可能,既保护了神经功能,也攻克了骨盆狭窄患者的手术难题。这不仅缩小了患者创伤,加快了术后恢复,更为保留肛门功能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更重要的是,TaLaR研究填补了国际学术界在taTME长期疗效证据上的空白,并成功发表于顶级期刊《JAMA》,标志着中国在直肠癌微创手术领域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跨越。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为全球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taTME手术的推广,更是中国肿瘤外科从临床需求出发,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例证,彰显了中国科研的全球贡献。
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现代医学”已不能单打独斗。这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强调,更是对科学应贴近群众、服务患者的呼吁。医学研究应以人为本,以患者需求为动力来源,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正如王锡山教授所言:用中国数据解决中国问题,才能为世界提供独特价值。中国的医学只有结合中国的情况,结合中国患者的病情,才会有温度,有生命。所谓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大抵如是。中国抗癌研究的每一次突破,不仅是对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患者身心双重关怀的体现,展现了医学的温度与人文的光辉。这大概就是科学有深度,柳叶刀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