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兵 | 第二期CACA前沿播经肛腔镜直肠癌手术会议心得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王红兵

  近日有幸参与"CACA前沿播JAMA: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线上学术会议,来自国内外结直肠外科领域顶尖专家围绕TaTME手术的技术演进、临床实践及循证医学证据展开深度探讨。作为从事结直肠肿瘤外科十余年的临床医师,此次学习不仅刷新了微创外科技术认知,更引发了对肿瘤根治与功能保护平衡的深层次思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教授、康亮教授作为我国TaTME技术规范化推广的领军者,其前瞻性研究成果为本次会议注入了鲜明的"中国智慧"。

  会议中展示的经肛腔镜操作体系突破了传统TME手术的视野局限,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视野融合,在直肠系膜解剖层面呈现出三大技术优势:第一,经肛路径可直视下精确界定远端切缘,特别适用于骨盆狭窄的男性患者及低位直肠癌保肛评估;第二,高清腔镜系统放大效应使盆筋膜脏壁层间隙的辨识度提升40%以上,术中神经血管束可视化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专家现场演示的"逆向游离技术"通过改变牵拉方向,使直肠系膜背侧的分离张力分布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有效降低术中系膜破损率。

  JAMA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肿瘤距肛缘3-8cm,cT1-3期),TaTME组与传统腹腔镜组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减少35%(中位数150ml vs 230ml),环周切缘阳性率下降至2.1%(对照组5.8%),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8%。但值得注意的是,挪威国家登记系统报告提示学习曲线前50例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高达15.6%。对此,康亮教授在会议中系统剖析了并发症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其团队提出的"直肠系膜三维安全平面识别法"通过预判盆底肌群张力变化规律,将学习曲线缩短至30例以内。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展示的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后,TaTME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从12.3%降至4.7%,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技术推广提供了关键循证支持。

  汪建平教授在专题讨论中分享的"直肠癌手术决策树"令人醍醐灌顶,其基于肿瘤下缘与肛提肌关系的分类体系,将TaTME适应症细化为三类解剖亚型,特别是提出的"保肛临界点动态评估模型",通过术中实时测量肿瘤远端肠壁弹性系数,使原本需行Miles手术的12.5%低位直肠癌患者成功保留肛门。结合本院近期完成的5例TaTME手术实践,有三点深刻体会:首先,术前影像评估需采用高分辨率MRI进行直肠系膜筋膜三维重建,准确评估肿瘤与Denonvilliers筋膜的空间关系;其次,对于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建议间隔8-10周待组织水肿消退后再行手术,可显著降低分离难度;更重要的是,需建立多学科实时决策机制,本团队在术中发现1例疑似侧方淋巴结转移时,即刻启动术中冰冻病理联合放射科会诊,及时调整手术方案,体现了精准医学时代外科决策的动态演进。

  本次会议中,汪建平教授对盆底筋膜解剖的权威诠释,以及康亮教授在手术标准化路径建设中的开创性工作,彰显了我国结直肠外科团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两位专家将精准解剖理念与循证医学框架深度融合的前瞻性指引,为青年外科医生树立了"匠人精神"与"科学家思维"并重的职业典范。期待通过规范化的技术推广和持续的多中心研究,使更多直肠癌患者受益于这项微创技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重获有尊严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