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靖杰
通过这场会议的观看,我对《经肛全直肠切除术(taTME)》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手术中的细节和精确操作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肿瘤远端荷包缝合的部分。荷包缝合看似简单,但如果不严密,可能会导致肿瘤泄漏、术区感染等严重问题,甚至可能引起气体进入近端肠管。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恢复,还可能带来较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医疗风险。专家提到,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荷包不满意的情况时,可以追加缝合第二个荷包,这种细致的做法让我意识到,外科手术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
肠壁全层切开的步骤同样让我对手术的精细化要求有了更深的体会。手术时需要根据肠壁的具体情况精确地从不同角度寻找切开层面,尤其是在肠壁全层切开后,要避免出现肠壁内游离,这对于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会议中提到的技巧,如从左后方、右后方、前方寻找层面,以及针对前列腺远侧位置时从1点和11点处进入,充分展示了手术操作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这些细节体现了医生在手术中对空间的敏锐把握和对操作精准度的高度要求,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是多么重要。
关于标本取出,专家们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对于绝大多数病例来说,标本经肛取出已经足够,但当遇到肿瘤较大、系膜肥厚或肛提肌夹角较小时,果断选择经腹取标本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这让我意识到,医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灵活性正是现代医学治疗中的关键,也让我对临床决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会议还深入探讨了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脏器损伤、出血、神经损伤、CO2栓塞等。专家们强调了如何通过术前的细致准备、术中的实时监控以及术后的精准管理来预防和应对这些并发症。这一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手术本身仍然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外科医生在操作中必须具备高度的临床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专家们提到的“经肛腔镜培训、推广、建立指南”这一提议让我看到了技术推广的重要性。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和系统的技术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对手术技术的讨论,更是对医学教育和技术普及的深刻反思。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未来不仅要关注科研中的创新和进展,更要关心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实到实际临床中,帮助更多的患者受益。
通过观看CACA前沿播两期专题节目,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医学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经肛肠镜外科与静脉注射溶瘤病毒疗法,分别代表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革新突破和新兴治疗技术的开拓创新,两者殊途同归,共同诠释了医学发展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
经肛肠镜外科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传统医学技术在创新中焕发的生机。这项技术既保留了外科手术的根治性本质,又通过微创理念的引入,实现了对患者身心创伤的最小化。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医学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而溶瘤病毒疗法的突破,则展现了跨学科创新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利用病毒的特性治疗癌症,这种突破常规思维的治疗策略,为攻克难治性癌症开辟了新途径。
两项技术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都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经肛肠镜外科通过减少手术创伤,让患者更快恢复生活质量;溶瘤病毒疗法则通过精准治疗,为晚期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种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关注,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两项技术都强调精准治疗的理念,前者通过精细操作实现精准切除,后者通过病毒特异性实现精准杀伤,这种不约而同的技术追求,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这两项技术的突破也启示我们,医学进步需要开放包容的创新思维。经肛肠镜外科的发展离不开影像技术、器械工程的进步,溶瘤病毒疗法的突破则得益于病毒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模式,正在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既要珍惜传统医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勇于拥抱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唯有在创新与传承中寻求平衡,在技术与人文间找到契合,才能真正推动医学的持续进步,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医学发展的成果。这种对医学真谛的不懈追寻,正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一名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实验到最前沿的医学发展,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患者需求的精准回应和对手术安全性的高度关注。作为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者,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