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镇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第2期“CACA前沿播JAMA: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线上直播会议,深受启发。会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主持,樊代明院士、汪建平教授、王锡山教授、许剑民教授、王贵英教授等权威专家参与点评。会议聚焦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荣誉院长、结直肠外科汪建平教授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Transanal vs Laparoscopic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and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in Rectal Cancer:
The TaLa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十年回顾”:从想法创新到技术开发,再到探索应用、评估价值,最终进入长期监控阶段,汪建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TaLaR手术在3年无病生存率(DFS)上不劣于传统手术方法。这一结论不仅标志着该技术达到了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金字塔的顶端,也体现了“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新技术的诞生源于临床问题,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通过多中心研究与合作,汪建平教授团队成功将这一创新技术推向临床应用,为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生,我深刻体会到临床问题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如何敏锐捕捉问题本质并激发创新性思维,是每位临床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汪建平教授团队的研究历程令我深受启发:他们的科研路径并非局限于实验室探索,而是始终以解决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从TaLaR研究的十年磨砺可见,技术创新需经历“临床问题→科研突破→实践验证”的闭环,最终才能真正服务于患者。
由此联想到第一期CACA前沿播中赵永祥教授团队关于溶瘤病毒治疗难治性癌症的研究——通过整合药理学、基因工程、肿瘤学及转化医学等多学科优势,他们成功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希望。反观本期汪建平教授团队的工作,虽聚焦于临床技术创新,但其根本目标同样在于破解临床困境。这种殊途同归的科研逻辑让我深刻意识到:医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壁垒,通过多维度融合让更多“中国好声音”落地生根。致敬这些扎根中国大地的科研团队!他们立足本土人群的遗传背景与疾病特征,以原创性研究构建符合国情的诊疗体系。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精神,正是推动中国医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会议最后,樊代明院士总结道,外科新技术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能够掌握的人相对较少。从患者利益出发,他建议以“中心”为单位,集中诊治高难度病例,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建议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也为我们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此次会议不仅让我对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的临床内科医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推动医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