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合并肺曲霉菌感染: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在现代医学中,肺癌和肺曲霉菌感染均是严峻的健康挑战。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而肺曲霉菌感染则是一种由曲霉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更容易并发肺曲霉菌感染。这种合并症不仅使病情复杂化,还增加了治疗难度。本文将系统介绍肺癌合并肺曲霉菌感染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认识曲霉菌
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我们日常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室内的角落、潮湿的地下室,还是室外的土壤、腐烂的植物堆,都可能有曲霉菌的身影。它以孢子的形式漂浮在空气中,数量极为庞大。正常情况下,我们每次呼吸,都可能吸入少量曲霉菌孢子。
曲霉菌的形态独特,在显微镜下,其菌丝呈分支状,末端膨大形成球状结构,上面布满了一串串孢子。这些孢子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存和传播能力。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孢子能够迅速萌发,长出新的菌丝,进而大量繁殖。

二、肺癌患者为何易受肺曲霉菌 “青睐”
肺癌患者成为肺曲霉菌感染的高危人群,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肺癌本身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打击。肿瘤细胞在体内不断生长、扩散,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干扰身体正常的代谢过程,使得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受到抑制。免疫系统就像一支战斗力被削弱的军队,难以有效抵御外来病菌的入侵,包括曲霉菌孢子。
其次,肺癌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虽然在对抗肿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进一步损害患者的免疫力。手术会使身体经历创伤,术后恢复期间免疫力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误杀大量正常的免疫细胞,导致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数量急剧下降。放疗则可能损伤肺部组织,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让曲霉菌更容易乘虚而入。靶向治疗药物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增加感染风险。
此外,肺癌患者由于长期患病,身体较为虚弱,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居家卧床休息。这种情况下,患者接触医院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高浓度曲霉菌孢子的机会增加,同时,室内环境如果通风不良、潮湿,也容易滋生曲霉菌,为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肺曲霉菌感染的症状
肺癌合并肺曲霉菌感染后,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且容易与肺癌本身的症状混淆。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发热,这种发热通常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常规的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佳。
咳嗽也是常见症状,初期可能表现为干咳,随着感染的进展,咳嗽会逐渐加重,可伴有咳痰,痰液的性状多样,有时为白色黏痰,严重时可能出现带有血丝或呈棕褐色的痰,这是由于曲霉菌侵犯肺部血管,导致少量出血所致。
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多在咳嗽、深呼吸时加重。这是因为感染引起肺部组织炎症,刺激了胸膜神经。
呼吸急促也是不容忽视的症状,随着肺部感染范围的扩大,气体交换功能受损,患者会感到呼吸费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如步行几步、爬一层楼梯,就会气喘吁吁。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与肺癌本身导致的身体消耗症状相似,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四、诊断之路
准确诊断肺癌合并肺曲霉菌感染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肺癌的诊断时间、治疗过程、近期的生活环境变化等,因为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感染风险至关重要。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胸部 X 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肺部的大致情况,可能发现肺部有片状阴影、结节影或空洞形成,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难以与肺癌的其他并发症或其他肺部感染相区分。胸部 CT 检查则更为精准,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如曲霉菌感染常出现的晕轮征(病灶周围环绕低密度影)、空气新月征(空洞内出现新月形气体影)等特征性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实验室检查也不可或缺。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检测。其中,血清学检测可检测血液中曲霉菌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如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若结果呈阳性,对诊断有较大帮助,但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样本,观察是否有曲霉菌生长,若培养出曲霉菌,结合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但曲霉菌培养耗时较长,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样本采集质量、患者是否使用过抗真菌药物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NGS检测能够快速、全面地分析样本中的微生物组成,为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的挑战与应对
肺癌合并肺曲霉菌感染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有限,且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副作用。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对曲霉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视觉障碍等副作用,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视力变化。同时,在使用伏立康唑期间,建议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确保其在有效治疗范围内(通常为1-5.5 mg/L)。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优化药物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伊曲康唑也是常用药物之一,但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复杂,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肺癌患者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就增加了用药风险。两性霉素 B 对曲霉菌疗效显著,但肾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谨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通过NGS检测明确曲霉菌的种属及其耐药基因,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更敏感的抗真菌药物,避免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治疗过程中需要平衡抗真菌治疗与肺癌治疗的关系。肺癌的治疗不能随意中断,否则可能导致肿瘤迅速进展,但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又可能影响肺癌治疗的正常进行。例如,化疗药物可能加重抗真菌药物的肝毒性,而抗真菌药物也可能影响化疗药物的代谢,增加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也至关重要。由于肺癌本身和感染都会大量消耗患者的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对抗感染和肿瘤的能力。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可通过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来满足身体需求。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帮助提升免疫力。

六、预防是关键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预防肺曲霉菌感染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干燥是首要任务。定期打扫房间,清除灰尘和杂物,尤其是角落、窗台等容易积聚灰尘的地方。使用除湿器控制室内湿度,将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因为曲霉菌在潮湿环境中更容易生长繁殖。
注意通风换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曲霉菌孢子的浓度。如果居住环境附近有建筑工地、垃圾场等可能产生大量灰尘和真菌孢子的场所,应尽量减少开窗时间,或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孢子。
在医院就诊或住院期间,也要注意防护。病房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密切接触。对于免疫力极低的患者,可考虑入住层流病房,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肺癌患者自身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曲霉菌孢子进入呼吸道的机会。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肺癌治疗,合理使用药物,尽可能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和免疫力。

结语
肺癌合并肺曲霉菌感染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了解曲霉菌的特性、肺癌患者易感染的原因、感染后的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肺癌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警惕,加强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我们可以降低肺曲霉菌感染给肺癌患者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罗玲,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内科主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附属肺病专科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擅长将呼吸内镜技术应用于胸部肿瘤的诊断、治疗、并发症管理。在肿瘤呼吸病学,肿瘤合并感染等交叉学科积累丰富临床经验。目前主要从事肺癌早诊早治、癌症相关性感染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