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镇
2025年2月9日,元宵节前夕,我有幸参加了“CACA前沿播 Cell:静脉注射溶瘤病毒治疗难治性癌症”线上直播会议。会议由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陈小兵教授主持,樊代明院士、杨宝峰院士、于金明院士、谭蔚泓院士及樊嘉院士等权威专家亲自坐镇。会议围绕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超急性排斥工程溶瘤病毒在难治性癌症患者中的介入临床试验”展开,钟莉聘教授、石玮教授及吴涛教授也分别介绍了相关研究内容。
首先,赵永祥教授详细阐述了团队的研究初衷及行业背景。团队利用对人类无害的NDV病毒作为载体,插入猪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成功构建出新型病毒NDV-GT。该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可使肿瘤表面表达异种αGal抗原,从而触发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引导免疫系统精准攻击肿瘤细胞。这一技术巧妙地“伪装”了肿瘤细胞,使其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种器官,进而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目前,该技术已在8种实体瘤患者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仅出现1-2级的不良事件(AE),表明其具有“见效快、低毒性、成本效益高”的特点。这一成果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负担的治疗选择,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治得起病”的目标。
钟莉聘教授用“伪装、放大、精准、预测”四个关键词概括了研究的创新点。通过引入猪的基因伪装肿瘤细胞,刺激人体产生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精准攻击肿瘤细胞,这一策略在猴子肝癌模型中已得到临床前验证。这一系列研究深刻启示我们,基础研究的初衷是解决临床问题,最终回归临床、服务患者。这一过程需要长期探索和积累,团队能够取得如此振奋人心的成果,实属不易。
谭蔚泓院士在会议中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强调了新药研发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他指出,该溶瘤病毒药物设计了“自毁开关”,确保其不会在体内长期存留,且对正常细胞无损伤。此外,他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治疗、CAR-T治疗等,并建议扩大临床试验规模,优化适应人群,从I期临床试验逐步推进至II、Ⅲ期临床试验,以筛选更合适的患者群体,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会议尾声,樊代明院士的总结陈词为整场学术盛宴画龙点睛。他指出,赵永祥教授团队的成功并非偶然,是他们跨领域融合肿瘤免疫、基因工程,贯通整合医学的理念,不断突破瓶颈和困难,将基础发现推进至临床应用阶段。这种披荆斩棘的科研魄力与多学科协作的团队精神,正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更令人振奋的是,院士透露该研究成果将写入CACA临床实践指南,这不仅是对团队多年深耕的权威认证,更标志着我国在肿瘤病毒治疗领域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作为博士研究生,这场学术盛典带给我双重启示:其一,重大科研突破往往源于基础理论与临床需求的深度碰撞,赵教授团队正是敏锐捕捉到异种移植免疫机制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似性,才催生出NDV-GT的研发灵感;其二,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不应局限于影响因子,更要关注其降低社会疾病负担的实际效能,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此款溶瘤药物,我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质内涵。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我们应勇于承担重任,推动医学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此次会议不仅让我对溶瘤病毒治疗的前沿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坚定了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