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医者》纪录片5——整合护航,群贤对话,共绘肿瘤防治新图景

当前,我国肿瘤防治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突破性药物研发到精准治疗技术革新,从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到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再到全程个案管理的深入实践,多方力量正汇聚成推动肿瘤防治工作的澎湃动力。行业协会和民族企业在肿瘤防治中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精准治疗技术将如何重塑肿瘤诊疗范式?高校将如何打破壁垒,培育医学创新人才?全程个案管理模式又将如何融入并优化肿瘤防治体系?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更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的时代使命。

值此契机,2月14日,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副理事长范先群院士、常务理事徐兵河院士、整合器官保护委员会执行主任黄晓军院士、整合肺癌委员会执行主任周彩存教授、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先生齐聚一堂,围绕肿瘤学领域多方合作策略、人才队伍建设、前沿进展突破、临床科研转化、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分享抗肿瘤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未来布局,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整合医学的“中国范式”

樊代明院士深入探讨了民族企业在中国肿瘤防治中的关键作用,并着重指出了两大核心挑战:肿瘤的异质性与国外药物对中国患者适应性不足。我国本土企业在研发更适合中国人群的抗癌药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樊代明院士提出,中国抗癌协会将深化与民族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临床需求与药品研发结合,在“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体系下优化诊疗策略,并借助“一带一路”将中国指南、创新药与先进理念推广至全球,助力中国方案惠及世界肿瘤患者。

樊代明院士

人才驱动的“源头活水”

范先群院士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杰出医学创新人才。在本科生教育方面,交大医学院推出“医学+X”和“X+医学”特色项目。“4+4+X”模式,旨在补齐医学培养短板,强化学生研究与设计能力。“X+医学”项目,强调早接触临床实践及学科交叉,鼓励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此外,在基础医学院施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鼓励长期深入研究,以确保研究质量。同时推出破格晋升计划,早发现、早培养,以加速人才的培养和研究进展。

范先群院士

规范诊疗的“革新突破”

徐兵河院士提出,从发现雌激素受体到首个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乳腺癌的治疗迈入了精准医疗时代。通过针对不同分型采取个性化治疗策略,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免疫治疗在乳腺癌领域的效果相对逊色,需要对乳腺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潜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徐兵河院士指出我国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较西方国家有待提高,应建立规范指标、推广指南,以提高基层医院专科医生的规范化水平,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乳腺癌五年生存率的显著提升。

徐兵河院士

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黄晓军院士围绕血液肿瘤领域的进展与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分享。他指出,精准诊断因生物靶标的发现得以实现,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细胞疗法及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北京方案)的进展使肿瘤治疗领域呈现出药物与技术双重突破。黄晓军院士强调,医生要有意识、主动地、早期深度介入药物研发全链条,从临床问题出发驱动创新,而非局限于用药或后期临床研究。同时,医药企业应重视临床医生在药品研发中的作用,实现“双向奔赴”。

黄晓军院士

民族企业的“创新担当”

孙飘扬先生表示,从仿制药起步解决药物可及性,到2004年转型创新药研发,恒瑞牢记以“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成功推出多款抗癌药,显著提升了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同时,公司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成功获得12项创新药海外授权,并建立众多前沿技术平台,有力推动了国际化进程与创新研发基础建设。他表示,恒瑞将继续秉承初心,聚焦肿瘤代谢、心血管、呼吸系统及神经科学领域,致力于研发更具临床价值的新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孙飘扬董事长

 

访谈最后,周彩存教授总结道,近年来中国团队在国际会议上临床研究数量激增,得益于规范化人才团队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协同推动。尽管我国与欧美等国在肿瘤治疗领域仍存差距,但这一差距正逐步缩小。未来,我们需进一步强化权威专家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积极推广全程个案管理模式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携手攻克临床难题,让创新成果临床转化跑出“加速度”,让肿瘤患者全程管理服务实现“新飞跃”,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周彩存教授

 

此次圆桌对话以“整合”为舵,以“创新”为帆,面向抗肿瘤领域未满足之需,擘画了多方协同、共谋发展的壮阔蓝图。未来,在中国抗癌协会与社会各界的合力驱动下,我国抗癌事业必将如春潮奔涌,破冰前行,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民众福祉,让优质全程管理服务融入患者生活,为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注入强劲动能。